岩溶区河流水化学昼夜变化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章程. 岩溶区河流水化学昼夜变化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 中国岩溶, 2015, (1): 1-8. doi: 10.11932/karst20150101
引用本文: 章程. 岩溶区河流水化学昼夜变化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J]. 中国岩溶, 2015, (1): 1-8. doi: 10.11932/karst20150101
ZHANG Cheng. Diel aqueous chemistry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streams of karst areas[J]. Carsologica Sinica, 2015, (1): 1-8. doi: 10.11932/karst20150101
Citation: ZHANG Cheng. Diel aqueous chemistry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streams of karst areas[J]. Carsologica Sinica, 2015, (1): 1-8. doi: 10.11932/karst20150101

岩溶区河流水化学昼夜变化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IGCP 598项目联合资助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研行业专项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广西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642.25

Diel aqueous chemistry and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in streams of karst areas

  • 河流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水体中相对快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河流内过程),同时也有助于判别上游补给区流域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生物过程(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地球化学过程(碳酸盐平衡、碳酸钙沉积)是控制河流 pH、SpC、Ca2+和 HCO -3含量昼夜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级别、类型及河床微环境均会对水化学昼夜变化产生影响,与气温密切相关的光合作用是产生河水 pH 值和 DO 昼夜变化的主控因素。在偏碱性与富含钙离子的岩溶河流,有机体的钙化作用与酸分泌可能对光合作用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导致水体中 Ca2+和 HCO -3出现白天下降-夜间回升的昼夜动态变化,下降幅度达20%~30%。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 DIC(主要为 HCO -3)的原位沉降,是真正意义上的净碳汇。昼夜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效应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岩溶区碳循环特征及岩溶含水层源汇关系,尤其是岩溶碳汇稳定性与净碳汇估算;同时对长时间尺度河流监测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1
  • PDF下载数:  3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15-02-2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