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表层带水生动物研究进展

刘伟, 周翠英, 袁爱华, BRANCELJ Anton. 岩溶表层带水生动物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6, (6): 712-719. doi: 10.11932/karst20160614
引用本文: 刘伟, 周翠英, 袁爱华, BRANCELJ Anton. 岩溶表层带水生动物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6, (6): 712-719. doi: 10.11932/karst20160614
LIU Wei, ZHOU Cuiying, YUAN Aihua, BRANCELJ Anton.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aquatic fauna in epikarst[J]. Carsologica Sinica, 2016, (6): 712-719. doi: 10.11932/karst20160614
Citation: LIU Wei, ZHOU Cuiying, YUAN Aihua, BRANCELJ Anton.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aquatic fauna in epikarst[J]. Carsologica Sinica, 2016, (6): 712-719. doi: 10.11932/karst20160614

岩溶表层带水生动物研究进展

  • 基金项目:

    Slovenian Research Agency Funds for Young Researchers

    Slovenian Research Agency Funds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Q958.8 P642.25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aquatic fauna in epikarst

  • 本文旨在介绍岩溶表层带水生生态研究中微小甲壳类生物的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国内还少有涉及.岩溶表层带不仅仅是岩溶地下含水层的一个重要组成,而且是岩溶发育的活跃地带,同时也是大量地下生物生存的栖息地.目前,岩溶表层带内甲壳类主要采自洞穴滴水,残留的滴水水洼以及裂隙中的水体.这些甲壳类主要是桡足类,也有其他甲壳类,如端足目和介形虫,它们主要为暗层生物(stygobiont),也包括一些陆生物种.以斯洛文尼亚为例,在所调查的洞穴中平均每个洞穴有近9个暗层桡足类物种,为了适应表层带特殊的地质环境,这些物种在形体上存在适当的进化.表层带的众多地质因子如顶板厚度、栖息地的连通性、及栖息地的大小等,以及水文因子包括水文动态特征、水化学特征等,都对这些物种的组成与分布有较大的影响.虽然岩溶表层带及其永生动物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已逐步得到了许多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认可,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解答,譬如邻近群落间差异性,以及桡足类对非饱和带水流指示作用等.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9
  • PDF下载数:  1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16-12-2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