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分类

郭静芸, 李守定, 李滨, 李晓, 毕鑫涛, 方然可. 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分类[J]. 中国岩溶, 2020, (4): 478-491. doi: 10.11932/karst20200403
引用本文: 郭静芸, 李守定, 李滨, 李晓, 毕鑫涛, 方然可. 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分类[J]. 中国岩溶, 2020, (4): 478-491. doi: 10.11932/karst20200403
GUO Jingyun, LI Shouding, LI Bin, LI Xiao, BI Xingtao, FANG Ranke. Geological models classific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s for collapses and landslides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J]. Carsologica Sinica, 2020, (4): 478-491. doi: 10.11932/karst20200403
Citation: GUO Jingyun, LI Shouding, LI Bin, LI Xiao, BI Xingtao, FANG Ranke. Geological models classific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s for collapses and landslides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J]. Carsologica Sinica, 2020, (4): 478-491. doi: 10.11932/karst20200403

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分类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BHJ16J030、BHJ16J032项目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642.2

Geological models classification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s for collapses and landslides in karst mountainous areas

  • 岩溶山区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社会损失.研究岩溶山区崩滑灾害特征,建立相应的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对于岩溶山区崩滑灾害风险防控与治理工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指导价值.文章以典型地质灾害形成演化过程为例,在系统地分析研究区典型崩滑灾害地质背景、影响因素、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影响崩滑成灾基本因素(崩滑灾害体势能、岩溶结构面、岩组结构、斜坡地貌和斜坡结构)、影响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活动、地震、降雨)和变形运动特征(运动形式和变形机制)三个方面,据此建立了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地质分类指标体系.(2)结合研究区特征对模型体系里面的每个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崩滑灾害的发生是各个要素相互组合、相互作用的结果.(3)总结了研究区内5种典型崩滑地质模式:高势能反倾降雨型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模型、高势能斜倾视向采矿型高速远程崩滑灾害模型、超高势能横向陡倾地震型高速远程滑坡、高势能采矿型高速崩塌—碎屑流模型、低势能差异风化崩塌模型.为后续开展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稳定性计算和变形破坏预测等工作奠定基础.下一步将更加深入全面地建立研究区的崩滑灾害模式,并进行崩滑灾害的危险性分级工作.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70
  • PDF下载数:  5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20-08-2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