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cessing math: 100%
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
科学出版社出版

浙江乌镇幅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

曾剑威, 刘凯, 蒋仁, 于俊杰, 李长波, 彭博, 赵玲. 2021. 浙江乌镇幅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J]. 中国地质, 48(S1): 101-111. doi: 10.12029/gc2021Z110
引用本文: 曾剑威, 刘凯, 蒋仁, 于俊杰, 李长波, 彭博, 赵玲. 2021. 浙江乌镇幅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J]. 中国地质, 48(S1): 101-111. doi: 10.12029/gc2021Z110

浙江乌镇幅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

  •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钦杭成矿带德兴—歙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DD20160038)和“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DD20190043)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曾剑威,男,1986年生,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调查研究工作;E-mail: zjwcug@163.com
    通讯作者: 蒋仁,男,1981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基础地质、第四纪地质研究;E-mail: jren@mail.cgs.gov.cn
  • 浙江乌镇幅(H51E008002) 1∶50 000区域地质图数据库综合采用遥感解译、槽型钻揭露、地质钻探和物探等多种调查手段, 查明了主干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 详细总结了各地层单位岩性组合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 恢复了工作区第四纪以来气候特征及海平面变化特征, 将末次冰期以来古地理古环境、海平面变化曲线重建与杭嘉湖平原古人类遗迹分布及迁徙特征相结合, 探讨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对古人类活动及迁移的影响。图幅数据库包含5个地层单元、10个钻孔, 数据量约为 293 MB, 涵盖了浅表沉积物属性特征及第四纪松散层、隐伏基岩及断裂构造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 充分反映了杭嘉湖平原第四纪沉积基底特征、地层结构及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丰富了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内容, 为区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提供了基础地质支撑。

  • 区域大地热流值特征是地热场特征的综合表征[1-2],是地球内部热动力过程的地表显示[3-4]。放射性元素衰变是地球内热的重要来源,也是地热资源的主要热源之一[5-6]。研究区域大地热流特征及主要岩性放射性,对于研究区域地热资源成因及开发利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7]。截至目前,江西省境内实测热流点21个(图 1),北部较多,南部较少[8]。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地热资源丰富,尤其县城以北地区近年来发现多处地热田[9],地热开发潜力较大,但区内大地热流测量工作仍为空白,地热研究程度较低,制约着区域地热资源的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选定宁都县北部为典型区,结合钻孔测温、钻孔温度监测、岩心热物性参数测试等方法,计算该地区大地热流值与主要岩性放射性生热率,分析区域地热资源成因机制,可为该地区地热地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区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指导。

    图 1.  研究区位置及地热地质条件略图(据参考文献[9]修改)
    Figure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schematic map of geothermal geology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县城以北约2000 km2的范围内发育小布镇、龙归山、石上镇、罗陂等地热田(图 1),分布较密集。该区域位于鹰潭-安远深断裂带与大余-南城断裂带之间,属东南造山带的赣南隆起带。鹰潭-安远深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延伸,切割深度达20 km,断裂受多期次构造活动影响,形成大量相互平行的次级断裂。大余-南城断裂带呈北东向延伸,在宁都县以北与鹰潭-安远深断裂带相交,该断裂由一系列数十千米到百千米的冲断层或斜冲断层排列组成[10]。2条大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切割了基底变质岩及不同期次的岩浆岩,为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导热导水通道。区内广泛发育多期次的岩浆岩,侵入体接触带多发育混合岩。这些岩层受断裂切割,为区域地热资源的赋存提供了良好的赋存空间。部分地区出露第四纪、白垩纪形成的红层,厚度较薄,是较好的热储盖层。

    研究区现有地热田均位于两大断裂带周边。其中小布镇地热田位于大余-南城断裂带以西,天然温泉水温26℃,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2019年首次钻获水温45℃的地热井。石上镇、罗陂地热田均位于鹰潭-安远深断裂带以东,石上镇地热钻孔出水温度约78℃,罗陂地热钻孔水温约40℃。龙归山地热田位于2条断裂带交汇处,地热钻孔出水温度为25~48.5℃。

    在研究区的4个地热田开展了钻孔地温测井、孔底测温、地温监测与资料收集工作,随钻孔底测温采用TH212型深井测温仪,测量范围为0~350℃,精度0.01℃。地温测井采用SKD-3000B测井车进行,测量范围为-50~100℃,分辨率为0.05℃,精度为0.2℃。地温监测采用TD-016C型地温监测系统,测量范围0~90℃,分辨率为0.05℃,精度为0.2℃,监测时间间隔1 min。孔底测温为随钻测温,地温测井工作为钻探完成48 h后进行,满足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 0181—1997),ZK1钻孔地温监测工作为完井180 d后进行,持续时间30 d,监测数据为监测开始后15~30 d的平均值。综上,孔底测温与地温监测所测井温基本恢复达到稳态或似稳态状态[11]。各钻孔测温数据如图 2所示,其中小布镇ZK1、龙归山ZK002钻孔井口温度小于30℃,在大部分深度范围内温度变化较均匀,井温-深度关系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地温梯度变化较小。而龙归山ZK001、ZK201、石上镇ZK2井口温度大于50℃,随深度增加井温基本没有变化,井温受地下水影响明显。石上镇ZK2井在450 m深度附近甚至出现地温梯度为负值的情况,应为在该深度周边岩层中大量冷水汇入所致。

    图 2.  宁都县北部主要地热钻孔测温曲线
    Figure 2.  Temperature curve of main geothermal wells innorthern Ningdu County

    综合岩性特征与抽水试验成果分析,小布镇ZK1井主要热储为断裂切割岩浆岩层形成的多层小型裂隙带,主要在154~158 m、292~293 m、339~340 m、461~469 m、587~589 m五个深度段发育,累计厚度16.10 m。龙归山的多口地热井热储呈带状分布,赋存于混合岩断裂裂隙中,热储段在303~661 m深度多层发育,不同层位渗透性不均。石上镇ZK2钻孔主要在82~210 m、372~602 m发育裂隙,其中在400~500 m深度范围内有冷水混入,使水温降低,形成负地温梯度(图 2)。

    基于以上钻孔温度特征与钻孔含水层特征,选取小布镇ZK1、龙归山ZK002两口井中温度-深度曲线较平直、受地下水影响较小的深度段进行地温梯度的计算,结合该深度段内的地层热导率测试数据,求得当地代表性大地热流值。收集到的资料中,龙归山地热田4口钻孔在钻探过程中进行了定深孔底测温,因为孔底温度相较于其他部位更接近于原始岩温[12]。同时,龙归山地热田地热井系统测温受裂隙导热影响较大,因此龙归山ZK002井采用孔底温度变化曲线参与计算。

    综上,分别选取小布镇ZK1井的200~420 m深度段(图 3)系统测温数据与龙归山ZK002井的230~320 m段孔底测温数据(图 4)为温度计算数据,结合岩心热导率测试结果,进行大地热流值计算。

    图 3.  小布镇ZK1钻孔大地热流计算段地温梯度-深度剖面
    Figure 3.  Geothermal gradient-depth profile of well ZK1 for heat flow calculation in Xiaobu County
    图 4.  龙归山ZK002钻孔系统测温及孔底测温曲线对比
    Figure 4.  Comparison for systemat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and temperature-sensing curves of bottom well ZK002 in Longgui Mountain

    本次共取得小布镇ZK1钻孔热导率测试岩样8组,取样深度为80~610 m。小布镇ZK1钻孔,0~29 m深度为花岗岩风化层,29~284 m为粗粒花岗岩,280~350 m为中细粒花岗岩,350~386 m、386~434 m为上述2类花岗岩互层,434~590 m为中细粒花岗岩,590 m以下又变为粗粒花岗岩。龙归山ZK002孔共取岩样6组,以混合岩为主,其中17 m以上为沉积层与风化层,17~422 m大部分为浅灰色-浅肉红色条带状混合岩,其间夹杂多层厚度较小的硅化破碎带、墨绿色混合岩、浅灰色细晶岩等岩层,厚度一般不超过15 m。

    岩石热导率测试由东华理工大学完成,使用仪器为德国生产的TCS(Thermal Conductivity Scannng)热导率自动扫描仪,测量范围为0.2~25 W/(m·K),测量精度为3%。如表 1所示,本区主要岩心热导率变化范围为2.46~4.35 W/(m·K),平均值为3.32 W/(m·K),岩层导热效果较好,利于地层热量的传播。粗粒花岗岩与中细粒花岗岩热导率无明确差别,但受裂隙带及破碎程度影响,热导率差别较大。混合岩热导率变化较小,介于3.11~3.57 W/(m·K)之间。

    表 1.  宁都县北部主要钻孔岩性热导率与放射性参数
    Table 1.  Lithologic heat conductivity and radioactive parameters for main wells innorthern Ningdu County
    样品编号 取样钻孔 取样深度
    /m
    岩性 热导率
    /(W·m-1·K-1)
    密度
    /(g·cm-3)
    U/10-6 Th/10-6 K
    /%
    放射性生热率/(μW·m-3)
    NDZK1-1 小布镇ZK1 87.9 粗粒花岗岩 3.525 2.66 7.5 24.48 3.38 3.87
    NDZK1-2 小布镇ZK1 161.1 粗粒花岗岩 2.455 2.63 7.71 15.38 4.21 3.35
    NDZK1-3 小布镇ZK1 233.0 粗粒花岗岩 2.884 2.66 8.19 32.68 3.02 4.58
    NDZK1-4 小布镇ZK1 302.3 中细粒花岗岩 3.759 2.65 14.6 31.21 4.32 6.2
    NDZK1-5 小布镇ZK1 372.0 粗粒花岗岩 4.353 2.63 18.49 40.13 4.25 7.73
    NDZK1-6 小布镇ZK1 453.2 中细粒花岗岩 3.458 2.68 10.22 37.54 2.72 5.44
    NDZK1-7 小布镇ZK1 526.1 中细粒花岗岩 3.402 2.66 10.56 35.12 4.04 5.45
    NDZK1-8 小布镇ZK1 608.0 粗粒花岗岩 2.952 2.70 8.88 46.98 4.39 5.94
    LGS-3-1 龙归山ZK002 237.1 黑云母花岗斑岩 3.176 2.67 10.6 72.3 4.66 8.46
    LGS-6 龙归山ZK002 251.1 细晶岩 3.565 2.70 19.1 43.0 5.24 8.68
    LGS-2-1 龙归山ZK002 274.3 条带状混合岩 3.113 2.67 7.87 52.6 4.06 6.26
    LGS-1-1 龙归山ZK002 292.9 弱硅化混合岩 3.243 2.66 6.09 29.7 3.69 4.11
    LGS-4-1 龙归山ZK002 337.6 混合岩 3.289 2.69 5.86 49.0 4.14 5.48
    LGS-5 龙归山ZK002 411.1 混合岩 3.302 2.68 17.5 139 4.77 15.09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根据所选取的测温段与该段岩层热导率,对研究区2口地热井的大地热流进行分段加权平均,即:

    Q=ni=1QiLiL=ni=1ΔTiKiLiLiL (1)

    式中:Q为该井计算所得的大地热流值;Qi为其中某一测温段Li的大地热流值,由该测温段的地温梯度ΔTi/Li与该段的热导率Ki相乘得来;L为所有测温段长度Li的总和。所得结果如表 2所示。

    表 2.  宁都县北部大地热流值计算成果
    Table 2.  Terrestrial heat flows calculation results innorthern Ningdu County
    经纬度 测量钻孔 大地热流值
    /(mW·m-2)
    校正值
    /(mW·m-2)
    测温段长度/m 热导率样品数/个 数据
    质量
    115.82°E,26.80°N 小布镇ZK1 83.77 81.13 220 8 A
    116.05°E, 27.06°N 龙归山ZK002 107.83 105.99 90 6 B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其中,ZK1的200~420 m测温段根据岩性不同(图 3)分为4段,分别为200~300 m、300~340 m、340~400 m、400~420 m;ZK002的230~320 m测温段根据岩性不同(图 5)分为5段,分别为230~243 m、243~251 m、251~284 m、284~301 m、301~320 m。

    图 5.  龙归山ZK002钻孔大地热流计算段地温梯度-深度剖面
    Figure 5.  Geothermal gradient-depth profile of well ZK002 for heat flow calculation in Longgui Mountain

    同时,由于岩石的热导率受温度的影响,为获取精确的大地热流值数据,需对不同温度下岩层热导率进行校正,校正公式为:

    K(0)=K(25){1.007+25[0.00370.0074/K(25)]}λ(0)=λ(25){1.007+25[0.00370.0074/λ(25)]} (2)
    K(T)=K(0){1.007+T[0.00360.0072/K(0)]} (3)

    式中:T为钻孔岩心原位温度(℃),K(0)和K(25)分别为岩石在0℃和25℃时的热导率值,单位W/(m·K)。前人研究表明,该公式对中国大陆地区几千米内的地层较适用[11, 13]

    宁都县北部代表钻孔大地热流测量值与校正值如表 2所示。其中小布镇ZK1钻孔测温段长度、测温段数据质量、热导率测试样品数均达到了大地热流值测量的A类(最高级别)标准[14-16],为新增A类数据点。龙归山ZK002钻孔测温曲线平直段较短,地温梯度变化较大,保守起见列为B类数据。小布镇ZK1钻孔大地热流值由4个岩性段所测得的热流值利用厚度加权平均而来。如图 3所示,根据各段热导率与地温梯度综合计算,最终标准偏差为5 mW/m2。同理,龙归山ZK002钻孔大地热流值标准偏差为12 mW/m2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宁都县北部大地热流值约为81~106 mW/m2,平均为93.6 mW/m2,略高于周边兴国县(79.7 mW/m2)、万安县(74.1 mW/m2)的实测数据[8, 17],远大于全球大陆大地热流平均值65 mW/m2 [4]与中国陆区平均值62.5 mW/m2 [18-19]。实测数据说明赣南地区均属于高热流值区域,而宁都县北部的热流值尤其高。大地热流是最能确切反映一个地区地温场的参数[20-23]。研究区极高的大地热流值,表明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区域热背景值,具备发育地热田的良好地热地质条件。研究区发育4处地热田(图 1),在整个江西省属地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地热赋存条件与大地热流值较吻合。

    研究区大量发育岩浆岩与混合岩(图 1),其中花岗岩大面积分布,不同期次均有出露,混合岩类则多在断裂活动处发育,2类岩体放射性元素含量均较高[24]。在岩石的放射性元素中,U、Th、K元素丰度高、产热率大、半衰期长,具备热源条件[25]。岩石放射性生热率通过测量岩石中U、Th、K三种元素的含量计算得出。对于岩石生热率的计算,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是Rybach[26]提出的计算公式,其计算公式如下:

    A=0.01ρ(9.52Cu+2.56CTh+3.48Ck) (4)

    式中:A为岩石放射性生热率(μW/m3);ρ为岩石密度(g/cm3);CuCThCK分别为岩石中U(10-6)、Th(10-6)、K(%)。岩石U、Th、K含量及密度测试由核工业二三○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完成,U、Th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不确定度为1%~10%,K元素由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定,不确定度为1%~2%。

    宁都县北部主要岩性的U、Th、K含量及放射性生热率如表 1所示。主要岩性放射性生热率平均值为6.47 μW/m3。按岩性统计,花岗岩类平均值为5.67 μW/m3,混合岩类平均值为7.92 μW/m3;均大于5 μW/m3,属于高产热岩体[27-28];按区域统计,小布镇岩体放射性生热率平均值为5.32 μW/m3,龙归山平均值为8.01 μW/m3,与小布镇主要出露花岗岩,龙归山地区主要出露混合岩类有关。前人研究表明,漳州、共和等地热田花岗岩类岩体平均生热率分别为4.13 μW/m3和3.2 μW/m3,广东热水岩体最高为7.60 μW/m3,法国中央高原岩最高为5.25 μW/m3 [29-33]。研究区主要岩体生热率高于以上知名地热田。由原地矿部实施的新疆阿尔泰-四川黑水-台湾地学断面穿过宁都县北部地区,沿线地质区带图及地壳速度剖面显示,宁都县北部沉积层仅几十米厚,下部为花岗岩基底,厚5~7 km,花岗岩基底之下为上地壳[34]。宁都县北部实测花岗岩生热率平均值为5.67 μW/m3,230 m深度以下实测值均大于平均值。因此,研究区花岗岩放射性衰变的热流贡献为28.35~39.69 mW/m2,占研究区域地表大地热流值的30%~42%,大于1/3,说明这些高产热岩体的放射性衰变产热可为研究区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热源[35-36]

    基于以上研究,计算得出的宁都县北部大地热流值有2个,其代表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1) 宁都县北部共发育地热田4处,其中已开展地热钻探工作的有3处,共钻探地热井5口。本次收集了研究区现有全部地热钻孔的测温曲线(图 2),并优选出小布镇ZK1、龙归山ZK002两口井中较平直的测温曲线作为基础测温数据,数据可用性较强,测点分布较均匀。

    (2) 2个大地热流值的计算与校正严格按照历次中国陆区大地热流汇编的方法[8, 14-16]进行,连续测温段均超过50 m,计算热流值所用的岩石热导率为钻孔内对应深度岩心实测结果,均达到A类点的标准[12],数据精确性较强。

    综上,本次全面收集并分析了宁都县北部的地温测井、岩心热导率、放射性特征及基础地质条件,在研究区增加高质量大地热流值测点2个,有效填补了该区域大地热流值测量点的空白,在现有研究程度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次在宁都县北部开展的地热地质调查及主要钻孔地温测井、岩心热导率、放射性测试等工作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的构造控热条件、大地热流特征及地热成因机制。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根据实测资料计算,宁都县北部大地热流值平均值为93.6 mW/m2,远高于中国陆区平均值与全球陆区平均值,表明该区域热背景值较高,地壳、地幔均向地表散发大量热量,在较好的水热连通条件下易形成地热田。

    (2) 宁都县北部地区主要岩体花岗岩及混合岩放射性生热率平均值高达6.47 μW/m3,在全球范围内属于较高水平,说明该区域大面积分布的花岗岩是区域热流值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区域地热的发育提供部分热源。

    (3) 宁都县北部地热显示较多,且均发育于北东向展布的大余-南城断裂与鹰潭-安远深断裂沿线或其分支断裂上,地热水主要赋存于断裂形成的裂隙及破碎带中,表明两大断裂及其分支断裂为研究区的温泉、地热井提供了传热与导水的通道,区域地热资源发育主要受两大断裂控制。

    综上,推测宁都县北部的地热资源成因机制为“高热流与高产热花岗岩体生热+多级次断裂控热导水”。该成因机制与区域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以上研究成果较吻合,对当地及赣南地区的地热资源勘查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由于赣南地区地热基础研究程度较低,该模式在更大区域尺度上的适宜性仍有待进一步分析。建议在赣南地区继续开展大地热流值测量及构造控热研究工作,为赣南地区地热找矿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指导。

  • 感谢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大地热流校正得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胡圣标、姜光政老师的大力帮助,热导率测试得到东华理工大学王安东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 图 1  杭嘉湖平原古地理与古构造背景

    图 2  浙江乌镇幅(H51E008002) 1∶50 000地质图示意图

    表 1  数据库(集)元数据简介

    条目 描述
    数据库(集)名称 浙江省乌镇幅(H51E008002) 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
    数据库(集)作者 曾剑威,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刘 凯,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蒋 仁,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于俊杰,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李长波,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彭 博,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数据时间范围 2016—2018年
    地理区域 东经120°15′~120°30′, 北纬30°40′~30°50′
    数据格式 MapGIS, JPG, PDF, CorelDraw, Illustrator
    数据量 293 MB
    数据服务系统网址 http://dcc.ngac.org.cn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钦杭成矿带德兴—歙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DD20160038)和“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DD20190043)
    语种 中文
    数据库(集)组成 1︰50 000地质图库和图饰图廓。地质图库包括地质面实体(沉积岩)、地质界线、第四系等厚线、钻孔信息及柱状简图、岩性花纹、各类代号等。图饰图廓包括第四纪综合地层柱状图、分时岩相古地理图、古地理位置图、浅表沉积物剖面图、钻孔联合剖面图、古人类遗迹特征、塘栖—乌镇断裂活动性、图例、接图表、责任签栏、引用格式等
    下载: 导出CSV

    表 2  1∶50 000乌镇幅地质图数据库要素类和对象类一览表

    数据类型 实体名称 标准编码 实体个数 数据类型
    基本要素类 地质体面实体 _GeoPolygon 974 Area
    地质(界)线 _GeoLine 2414 Line
    钻孔 _Drillhole 13 Point
    照片 _Photograph 400 Point
    河、水库岸线 _Line_Geography 2939 Line
    综合要素类 标准图框(内图框) _Map_Frame 4 Line
    对象类 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 _Strata 5 ACCESS
    面状水域 _Water_Region 从地理底图中提取 ACCESS
    图幅基本信息 _Sheet_Mapinfo 1 ACCESS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全新世沉积岩地质体面实体属性表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标注编码 数据类型 内容描述实例
    1 地质体面实体标识号 FEATURE_ID Character AH51E008002000000005
    2 地质体面实体类型代码 FEATURE_TYPE Character alQhzh$3st
    3 地质体面实体名称 GEOBODY_NAME Character 全新世镇海组上段灰黄色
    粉砂冲积
    4 地质体面实体时代 GEOBODY_ERA Character Qh$3
    5 地质体面实体下限年龄值 GEOBODY_AGE1 Double /
    6 地质体面实体上限年龄值 GEOBODY_AGE2 Double /
    7 子类型标识 SUBTYPE Interger 0
     注: $代表上标。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钻孔属性表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标注编码 数据类型 内容描述实例
    1 要素标识码 FEATURE_ID Character AH51E008002000000001
    2 钻孔编号 ZK_CODE Character WZ01
    3 钻孔深度 ZK_DEPTH Double 135.50
    4 基岩或目的层孔深 ROCK_DEPTH Double 130.90
    5 基岩或目的层岩性 ROCK_TYPE Character 风化层, 棕黄色, 较松散, 为火山岩风化堆积产物, 向下可见少量风化残留的火山岩残块。半风化层, 向下风化程度减弱, 岩性为灰紫色英安质晶屑凝灰岩
    6 基岩或目的层时代 BASE_BED_ERA Character K@1
    7 松散沉积层的年代 LOOSE_LAY_ERA Character Q
    8 松散沉积层的厚度
    LOOSE_LAY_THICKNESS Character 130.90
    9 松散沉积层的岩性 LOOSE_LAY_LITHOLOGY Character 镇海组: 上部为灰黄色黏土质粉砂; 下部为灰—深灰色淤质黏土、淤质粉砂。宁波组: 下部岩性以灰色黏土质粉砂为主, 底部浅灰色中粗砂; 中部岩性为灰色黏土、千层饼状黏土与粉砂为主; 上部岩性为褐黄色、黏土质粉砂。东浦组: 下部主要为灰黄色中粗砂、中细砂、灰绿色黏土、粉砂质
    10 子类型标识 SUBTYPE Interger 0
     注: @代表下标。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全新世沉积岩岩石单位属性表

    序号 数据项名称 标注编码 数据类型 内容描述实例
    1 要素分类(地质代码) FEATURE_TYPE Character alQhzh$3st
    2 地层单位名称 STRATA_NAME Character 全新世镇海组上段灰
    黄色粉砂冲积
    3 地层单位符号 STRATA_CODE Character alQhzh$3st
    4 地层单位时代 STRATA_ERA Character Qh$3
    5 岩石组合名称 ASSOCIATION_NAME Character 粉砂、含黏土粉砂
    6 岩石组合主体颜色 COLOR Character 灰黄色
    7 岩石主要沉积构造 SEDI_STRUCTURE Character 水平层理
    8 生物化石带或生物组合 ASSEMBLAGE_ZONE Character /
    9 含矿性 COMMODITIES Character /
    10 地层厚度 STRATA_THICKNESS Character 0~1m
    11 子类型标识 SUBTYPE Interger 0
     注: $代表上标。
    下载: 导出CSV
  • [1]

    Chen Zhongyuan, Zong Yongqiang, Wang Zhanghua, Wang Hui, Chen Jing. 2008. Migration patterns of neolithic settlements on the abandoned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deltas of china[J]. Quaternary Research, 70(2): 301−314. doi: 10.1016/j.yqres.2008.03.011

    [2]

    Wang Zhanghua, Zhuang Chencheng, Saito Yoshiki, Chen Jie, Zhan Qing, Wang Xiaodan. 2012. Early mid-holocene sea-level chang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al response on the southern yangtze delta plai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rise of neolithic culture[J].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35: 51−62. doi: 10.1016/j.quascirev.2012.01.005

    [3]

    Zeng Jianwei, Liu Kai, Jiang Ren, Yu Junjie, Li Changbo, Zhao Ling, Peng Bo, Lao Jinxiu. 2019. Sedimentary records of paleoseismic events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of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deltaic plain, East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differential subsidence of the Taihu block[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181: 103897.1−103897.12.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7912019302494

    [4]

    Zhang Xiaoyu, Huang Dasong, Deng Han, Snape Colin, Meredith Will, Zhao Ye, Du Yong, Chen Xin, Sun Yongge. 2015. Radiocarbon dating of charcoal from the bianjiashan site in hangzhou: new evidence for the lower age limit of the liangzhu culture[J].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30: 9−17. doi: 10.1016/j.quageo.2015.07.001

    [5]

    Zhao Baocheng, Wang Zhanghua, Chen Jing, Chen Zhongyuan. 2008. Marine sediment records and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during late Pleistocene in the Changjiang delta area and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J].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86: 164−172. doi: 10.1016/j.quaint.2007.08.006

    [6]

    Zong Yongqiang, Lnnes James B, Wang Zhanghua, Chen Zhongyuan. 2012.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eolithic settlement movement in the lower yangtze wetlands of china[J]. Holocene, 22(6): 659−673. doi: 10.1177/0959683611414933

    [7]

    陈艇, 王张华, 强小科, 马春燕, 战庆. 2013. 太湖平原WJ孔矿物磁学特征以及晚第四纪海侵事件[J]. 地球物理学报, 56(8): 2748−2759. doi: 10.6038/cjg20130823

    [8]

    陈忠大, 覃兆松, 梁河, 张素君, 廖福源, 彭振宇. 2002. 杭嘉湖平原第四纪地层高精度对比方法研究[J]. 中国地质, 29(3): 275−280. doi: 10.3969/j.issn.1000-3657.2002.03.007

    [9]

    姜月华, 吴登定, 王润华, 康晓钧. 2005. 浙江湖州市青铜桥ZK01孔第四系沉积物磁性特征和古环境意义[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6(3): 205−213. doi: 10.3969/j.issn.1671-4814.2005.03.007

    [10]

    李保华, 王晓燕, 孔晓敏, 林春明, 李艳丽, 张霞. 2012. 浙江钱塘江冰后期有孔虫化石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9(2): 5−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GT201202001.htm

    [11]

    李从先, 闵秋宝, 孙和平. 1986. 长江三角洲南翼全新世地层和海侵[J]. 科学通报, 21: 1650−165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TB198621013.htm

    [12]

    舒军武, 王伟铭, 陈晔. 2008. 太湖平原西北部全新世古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J]. 地层学杂志, 32(2): 146−152. doi: 10.3969/j.issn.0253-4959.2008.02.003

    [13]

    王张华, 陈杰. 2004.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J]. 第四纪研究, 24(5): 537−545. doi: 10.3321/j.issn:1001-7410.2004.05.010

    [14]

    杨建梅, 罗以达, 顾明光, 覃兆松. 2006. 杭州城市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中的孔间地层对比方法分析[J]. 中国地质, 33(1): 104−108. doi: 10.3969/j.issn.1000-3657.2006.01.011

    [15]

    姚琪, 陈汉林, 张微, 叶建青, 马志江, 赵冬, 程晓敢, 廖林, 高翔, 钱峻峰. 2008. 浙江杭州地区孝丰—三门湾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 14(4): 601−609. doi: 10.3969/j.issn.1006-7493.2008.04.014

    [16]

    曾剑威, 刘凯, 于俊杰, 蒋仁, 彭博, 李长波, 赵玲. 2021. 中国地质调查局: 浙江省乌镇幅(H51E008002)1∶50000地质图数据库[DB]. 地质科学数据出版系统. DOI:10.35080/data.C.2021.P15 .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0.250.50.7511.25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1.4 %DOWNLOAD: 1.4 %摘要: 98.6 %摘要: 98.6 %DOWNLOAD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8.9 %其他: 8.9 %其他: 0.4 %其他: 0.4 %Aliso Viejo: 0.3 %Aliso Viejo: 0.3 %Aurora: 1.9 %Aurora: 1.9 %Beijing: 0.1 %Beijing: 0.1 %Haidian: 0.9 %Haidian: 0.9 %Hefei: 0.6 %Hefei: 0.6 %Mountain View: 1.9 %Mountain View: 1.9 %Nanchang: 0.6 %Nanchang: 0.6 %Phoenix: 0.9 %Phoenix: 0.9 %Seattle: 0.1 %Seattle: 0.1 %Xuhui: 0.4 %Xuhui: 0.4 %Yingxian: 1.5 %Yingxian: 1.5 %[]: 1.2 %[]: 1.2 %上海: 0.4 %上海: 0.4 %东莞: 0.9 %东莞: 0.9 %临汾: 0.3 %临汾: 0.3 %乌鲁木齐: 0.4 %乌鲁木齐: 0.4 %乐山: 1.3 %乐山: 1.3 %兰州: 0.4 %兰州: 0.4 %北京: 2.8 %北京: 2.8 %南京: 1.5 %南京: 1.5 %南昌: 2.9 %南昌: 2.9 %台州: 0.1 %台州: 0.1 %合肥: 2.6 %合肥: 2.6 %吉林: 0.4 %吉林: 0.4 %大庆: 0.4 %大庆: 0.4 %天津: 0.4 %天津: 0.4 %安康: 0.9 %安康: 0.9 %宜宾: 0.6 %宜宾: 0.6 %宣城: 0.1 %宣城: 0.1 %张家口: 2.2 %张家口: 2.2 %成都: 0.4 %成都: 0.4 %扬州: 0.3 %扬州: 0.3 %揭阳: 0.4 %揭阳: 0.4 %昆明: 0.4 %昆明: 0.4 %杭州: 0.3 %杭州: 0.3 %武汉: 0.4 %武汉: 0.4 %湛江: 0.4 %湛江: 0.4 %漯河: 0.3 %漯河: 0.3 %石家庄: 0.9 %石家庄: 0.9 %芒廷维尤: 14.3 %芒廷维尤: 14.3 %芝加哥: 3.6 %芝加哥: 3.6 %莫斯科: 0.9 %莫斯科: 0.9 %衢州: 0.1 %衢州: 0.1 %西宁: 32.6 %西宁: 32.6 %西安: 0.4 %西安: 0.4 %西雅图: 0.4 %西雅图: 0.4 %赣州: 0.4 %赣州: 0.4 %运城: 1.2 %运城: 1.2 %郑州: 0.9 %郑州: 0.9 %鄂州: 1.7 %鄂州: 1.7 %金华: 0.4 %金华: 0.4 %青岛: 0.4 %青岛: 0.4 %马鞍山: 0.1 %马鞍山: 0.1 %其他其他Aliso ViejoAuroraBeijingHaidianHefeiMountain ViewNanchangPhoenixSeattleXuhuiYingxian[]上海东莞临汾乌鲁木齐乐山兰州北京南京南昌台州合肥吉林大庆天津安康宜宾宣城张家口成都扬州揭阳昆明杭州武汉湛江漯河石家庄芒廷维尤芝加哥莫斯科衢州西宁西安西雅图赣州运城郑州鄂州金华青岛马鞍山Highcharts.com

(2)

(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36
  • PDF下载数:  10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1-05-05
修回日期:  2021-05-16
刊出日期:  2021-06-30

目录

  • 表 1.  宁都县北部主要钻孔岩性热导率与放射性参数
    Table 1.  Lithologic heat conductivity and radioactive parameters for main wells innorthern Ningdu County
    样品编号 取样钻孔 取样深度
    /m
    岩性 热导率
    /(W·m-1·K-1)
    密度
    /(g·cm-3)
    U/10-6 Th/10-6 K
    /%
    放射性生热率/(μW·m-3)
    NDZK1-1 小布镇ZK1 87.9 粗粒花岗岩 3.525 2.66 7.5 24.48 3.38 3.87
    NDZK1-2 小布镇ZK1 161.1 粗粒花岗岩 2.455 2.63 7.71 15.38 4.21 3.35
    NDZK1-3 小布镇ZK1 233.0 粗粒花岗岩 2.884 2.66 8.19 32.68 3.02 4.58
    NDZK1-4 小布镇ZK1 302.3 中细粒花岗岩 3.759 2.65 14.6 31.21 4.32 6.2
    NDZK1-5 小布镇ZK1 372.0 粗粒花岗岩 4.353 2.63 18.49 40.13 4.25 7.73
    NDZK1-6 小布镇ZK1 453.2 中细粒花岗岩 3.458 2.68 10.22 37.54 2.72 5.44
    NDZK1-7 小布镇ZK1 526.1 中细粒花岗岩 3.402 2.66 10.56 35.12 4.04 5.45
    NDZK1-8 小布镇ZK1 608.0 粗粒花岗岩 2.952 2.70 8.88 46.98 4.39 5.94
    LGS-3-1 龙归山ZK002 237.1 黑云母花岗斑岩 3.176 2.67 10.6 72.3 4.66 8.46
    LGS-6 龙归山ZK002 251.1 细晶岩 3.565 2.70 19.1 43.0 5.24 8.68
    LGS-2-1 龙归山ZK002 274.3 条带状混合岩 3.113 2.67 7.87 52.6 4.06 6.26
    LGS-1-1 龙归山ZK002 292.9 弱硅化混合岩 3.243 2.66 6.09 29.7 3.69 4.11
    LGS-4-1 龙归山ZK002 337.6 混合岩 3.289 2.69 5.86 49.0 4.14 5.48
    LGS-5 龙归山ZK002 411.1 混合岩 3.302 2.68 17.5 139 4.77 15.09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2.  宁都县北部大地热流值计算成果
    Table 2.  Terrestrial heat flows calculation results innorthern Ningdu County
    经纬度 测量钻孔 大地热流值
    /(mW·m-2)
    校正值
    /(mW·m-2)
    测温段长度/m 热导率样品数/个 数据
    质量
    115.82°E,26.80°N 小布镇ZK1 83.77 81.13 220 8 A
    116.05°E, 27.06°N 龙归山ZK002 107.83 105.99 90 6 B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