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断裂特征及其对圈闭的控制

唐贤君, 蒋一鸣, 张建培, 王超, 何新建, 杨敏.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断裂特征及其对圈闭的控制[J].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8): 34-43.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8005
引用本文: 唐贤君, 蒋一鸣, 张建培, 王超, 何新建, 杨敏.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断裂特征及其对圈闭的控制[J]. 海洋地质前沿, 2019, 35(8): 34-43.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8005
TANG Xianjun, JIANG Yiming, ZHANG Jianpei, WANG Chao, HE Xinjian, YANG Min. FAULT CHARACTERISTIC AND ITS CONTROL ON TRAPS OF FAULT STRUCTURAL LAYER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9, 35(8): 34-43.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8005
Citation: TANG Xianjun, JIANG Yiming, ZHANG Jianpei, WANG Chao, HE Xinjian, YANG Min. FAULT CHARACTERISTIC AND ITS CONTROL ON TRAPS OF FAULT STRUCTURAL LAYER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19, 35(8): 34-43. doi: 10.16028/j.1009-2722.2019.08005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断裂特征及其对圈闭的控制

  •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东海深层低渗-致密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2016ZX05027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唐贤君(1985-),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盆地分析及构造控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tangxj4@cnooc.com.cn
  • 中图分类号: P744.4

FAULT CHARACTERISTIC AND ITS CONTROL ON TRAPS OF FAULT STRUCTURAL LAYER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 以基底古隆精细刻画为基础,分析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系断裂发育特征,并探讨断裂对圈闭发育的控制作用,以指导区内构造圈闭搜索与评价。根据古隆起和骨干断裂展布特征,将平北区划分为北部同向多阶断阶区、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和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等3个次级区带。综合区域应力背景和火山活动期次,厘定出平北区断陷期早、晚两期断裂系统。早期断裂以NE走向为主,控制古隆起发育。晚期断裂数量多、分布广,以NNE走向为主。在南强北弱的区域伸展背景下,断陷晚期断裂发育受早期断裂及古隆起影响,局部应力场发生扭动调整,在平湖组沉积时期表现为南部强伸展、中部张扭和北部弱伸展夹扭动3种不同应力场。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张扭性断裂组合及古隆起边缘受断层影响的牵引背斜是决定有利圈闭发育的主要因素,最终提出通过平北区古隆起周边断裂精细梳理是圈闭搜索与评价的重要方向。

  • 含油气盆地中断裂活动是盆地断陷演化阶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控制含油气圈闭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1-3]。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断裂活动与油气分布密切相关[4-6],前人对该区断裂发育特征也多有研究[7-12]。其中,蔡华等[7]认为西湖凹陷在垂向上可分为下部张性、中部压性和上部张剪性3套断裂系统,下部张性断裂系统发育于断陷构造层,断裂组合样式丰富,分布于各不同区带;张绍亮等[8]系统梳理了西湖凹陷内平面上各区带断裂组合样式,提出受区域NWW向基底断裂扭动转换影响存在显著南北差异。张建培[9]、杨丽娜等[10]对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内的断裂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在断裂几何学、运动学等特征上同样存在显著的分区差异,在主要目的层平湖组及以下的断陷层中尤为显著,但较少涉及对平湖斜坡带南、中、北各段分区断裂特征差异规律性及成因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当前主要勘探区平湖斜坡带北段断陷地层中断裂规模小、密度大、产状多变,断裂分布规律及力学性质不清一直是困扰该区构造圈闭搜索与评价的难题之一。杨彩虹等[11]针对断裂的宏观分布形态提出北段平北区内存在帚状断裂体系,但仍缺乏构造特征及成因方面的相关论述。综上所述,前人虽注意到平北区所处的西湖凹陷斜坡带内存在明显的断裂组合形态差异,但对断陷层这种总体伸展背景下断裂密集发育、走向-倾向变化特征以及相关力学成因分析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内构造圈闭的搜索与评价,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

    近年来,随着三维地震资料覆盖及地震成像品质提升,逐步发现西湖凹陷平北区深部普遍发育基底古隆起,古隆起背景下断裂组合样式多变,相关圈闭大多经钻探获得较好的商业发现。笔者认为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复杂断裂特征、力学成因与深部基底古隆起的控制作用有关,这也正是前人研究所忽视的。因此,从基底古隆起分析出发,系统梳理平北区断裂组合特征,首次提出了断陷期存在两期断裂活动,明确平北区断裂系统成因,探讨断裂对圈闭的控制,以指导该区构造圈闭搜索与评价。

    东海陆架盆地总体为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盆地,盆内包括浙东坳陷、台北坳陷和长江坳陷3个负向二级构造单元,以及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渔山东隆起3个正向二级构造单元。3个隆起在盆地中央呈近南北向分布,统称“盆地中央隆起带”,将盆地在东西方向上分隔为“东部坳陷带”和“西部坳陷带”[13]。其中,东部坳陷带包括浙东坳陷,西部坳陷带包括台北坳陷和长江坳陷。西部坳陷带新生代沉积厚度达9 000 m,主要断陷地层为古新统和中下始新统,普遍缺失上始新统、渐新统地层,上覆新近系地层较薄,多不整合于古新统或始新统地层之上;中央隆起带基本无古近系沉积,新近系厚度达2 000~4 000 m,直接上覆于基底之上;东部坳陷带新生代最大沉积厚度达15 000 m,发育巨厚的古近系始新统、渐新统地层,上始新统平湖组之上地层发育齐全。

    西湖凹陷处于浙东坳陷中段,南、北以低隆起分别与钓北凹陷和福江凹陷相分隔,凹陷断陷充填地层为相对较新的始新统地层,下伏古新统地层未揭示。西湖凹陷在演化阶段上大体经历了断陷、拗陷—反转和区域沉降3期,其中始新统宝石组、平湖组为断陷期沉积地层,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和柳浪组为拗陷—反转期沉积地层,上新统三潭组及第四系的东海群为区域沉降期地层(表 1)。西湖凹陷在东西方向上可划分出3个次级构造单元,即西部斜坡带、中央洼陷反转构造带和东部断阶带,平湖斜坡带为凹陷西部斜坡带内的次级构造单元,以发育平湖主断裂及其派生断裂为主要特征,根据平湖主断裂南北延伸差异又可进一步分为平北区、平中区和平南区(图 1)。

    表 1.  西湖凹陷平北区构造演化阶段及断裂期次
    Table 1.  Tectonic evolution and faulting period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Xihu Sag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图 1.  平湖斜坡带构造格架图
    Figure 1.  Tectonic map of the Pinghu slope belt

    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层平湖组为主要油气勘探层系。始新世平湖组沉积时期为振荡式海退背景下的宽广浅水低能环境,发生3次海侵海退旋回,发育潮汐海岸、潮控三角洲及潮坪沉积体系。因此,平北区平湖组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主要为受潮汐影响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及潮道,总体上砂岩发育相对较少,以泥质沉积为主,表现为“泥包砂”的岩性组合模式,且泥岩大面积广泛分布,形成“千层饼”式储盖组合,在良好的构造圈闭背景下油气即能保存。

    平湖斜坡带内,平北区断陷层厚度明显薄于平中区,基底埋深浅,自南向北依次发育宝云亭、孔雀亭和宁波143个较大的古隆起(图 2),这些古隆起总体表现为自西南向东北倾没特征,是凹陷西侧海礁隆起的外延[14],各古隆起结构形态差异显著。

    (1) 宝云亭古隆起:位于平北区中南部,为NE向延伸的垒块状隆起,钻井揭示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古隆起总体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西南方向以平湖主断裂北延段为界与海礁隆起分隔;古隆起南、北分别以2条NE向基底大断裂(F3、F4)为界,两侧断陷构造层厚度差异显著。

    (2) 孔雀亭古隆起:位于平北区中北部西侧,紧邻海礁隆起,近东西向延伸,钻井揭示岩性为安山岩、凝灰熔岩等火山喷出岩,古隆起被一系列NNE—NE走向、东倾的基底断裂错断改造,呈现出向凹陷中央阶梯式下掉特征,上覆断陷构造层也呈现出显著的东厚西薄特征。

    (3) 宁波14古隆起:位于平北区中北部东侧,为呈NE向延伸的垒块状隆起,向北可延伸至杭州斜坡带,分隔了斜坡带次级洼陷和凹陷中央大洼陷。古隆起西南端为其最高部位,以近南北向西倾断裂(F8)为界。宁波14古隆起与孔雀亭古隆起在东西方向上被近南北向延伸的次级洼陷分隔。

    平北区断陷构造层断裂走向多变,大致存在NNE、NE、NWW和近N—S向4组方向断裂(图 3)。其中,NNE向断裂具有全区稳定分布特征,规模相对较大的有平湖主断裂及其派生断裂;NE向断裂数量明显少于NNE向,但断裂规模较大,且下断至基底,与宝云亭、宁波14基底古隆起的分布相关;NWW向、近N—S向断裂规模相对较小,分布局限,主要分布在宝云亭古隆起周边。在断裂性质上,仅见正断层,局部具有扭动组合特征,未见逆断层发育。

    图 3.  平北区结构及断裂系统分区
    Figure 3.  Fracture systems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图 2.  平北区基底面三维可视化图
    Figure 2.  3-D visualization map of basement surface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本文根据断裂规模及其控制作用,将平北区断陷构造层断裂划分为控制斜坡的一级断裂、控制古隆起的二级断裂及控制断块圈闭带的三、四级断裂。并以一、二级断裂分布为基础,结合斜坡结构及断裂组合样式,将平北区划分为北部同向多阶断阶区(Ⅰ)、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Ⅱ)和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Ⅲ)3个次级区带,其中北部与中部以NWW向隐性断裂带为界,南部和中部以宝云亭古隆起南缘断裂为界(图 3)。

    (1) 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Ⅲ):以发育一级平湖主断裂(F1)北段及其派生断裂为主要特征,向北以东倾宝云亭古隆起南缘断裂(F3)为界与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分隔。平湖主断裂(F1)为长期活动断裂,是区内主要控坡、控沉积大型断裂,主断裂两侧平湖组断距大,断裂下降盘发育有与之近平行的次级断裂,断距明显变小,总体表现为单断阶斜坡结构。该区受后期挤压反转作用影响,平湖主断裂(F1)下降盘地层具有明显的背斜形态。NE走向的宝云亭古隆起南缘断裂(F3)为平湖主断裂(F1)向北延伸的分支,同向南倾,亦控制巨厚的平湖组沉积地层。

    (2) 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Ⅱ):以发育反向西倾的宝云亭断裂(F4)、武云亭断裂(F5)等断裂及其所分隔的古隆起为主要特征,形成多断阶的斜坡结构,反向断裂下降盘一侧平湖组地层均具有显著的背斜形态。这些反向断裂断面倾角上陡下缓,对平湖组沉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明显弱于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该区西缘平湖主断裂(F1)北延段表现为断距较小的基底断裂,对古隆起与西缘海礁隆起的分隔作用不明显

    根据断陷构造层三、四级小断裂与二级断裂的平面组合特征,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可进一步划分为隆上斜交区(Ⅱ1)、隆外直交区(Ⅱ2)和隆根斜交区(Ⅱ3)3个局部区带。隆上斜交区(Ⅱ1)上覆于宝云亭古隆起,三、四级小断裂走向呈NNE或近N—S向,与宝云亭古隆起两侧边缘断裂F3、F4呈45度斜交;隆外直交区(Ⅱ2)位于宝云亭古隆起西北侧,三、四级小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弧形特征,与NE走向、反向西倾断裂近垂直相交。隆根斜交区(Ⅱ3)位于宝云亭古隆起西南侧,处于古隆起与西缘海礁隆起过渡部位,三、四级小断裂走向NNE向或近N—S向,与平湖主断裂(F1)北延段呈小角度斜交。

    (3) 北部同向多阶断阶区(Ⅰ):以发育一系列同向东倾的断裂为主要特征(图 3),断裂走向总体呈NNE—NE向,部分断裂具有“S”型弧状特征。西缘高带发育二级孔雀亭断裂(F2),下断至基底,具有长期活动特征,但断距明显小于南部的平湖主断裂(F1);东缘低带发育有少量反向基底断裂,分隔斜坡带次洼与宁波14古隆起。区内大部分三、四级小断裂与孔雀亭断裂(F2)近平行,倾向SE。其中,多数三级断裂为生长断裂,控制平湖组沉积,和孔雀亭断裂(F2)呈同向阶梯状下掉。根据三、四级小断裂与二级断裂平面组合特征,该区可进一步分为中段斜交区(Ⅰ1),北段(Ⅰ2)、南段(Ⅰ3)平行区3个局部区带。其中,南、北段(I2、I3)平行区三、四级小断裂总体走向稳定,并平行于孔雀亭断裂(F2),南段以NE走向为主,北段以NNE—NE走向为主,断裂规模较大,总体分布稳定;中段斜交区三、四级小断裂走向则曲折多变,呈NEE向或近E—W向,形态具有一定的“S”型,与二级断裂平面上斜交

    对于断陷期断裂活动期次,前人多认为平湖斜坡带断裂为始新世单幕伸展作用的结果[8, 10],本文综合区域应力背景和周边火山活动幕次,提出平北区存在始新世前的断裂活动,并将区内断陷期断裂活动划分为早、晚两个期次。

    (1) 断陷早期断裂

    断陷早期断裂形成于始新世前,主要活动时代为晚白垩世—中始新世时期。以发育NE向张性断裂为主,夹少量NWW向扭动断裂。NE向断裂多分布于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包括宝云亭(F4)、武云亭(F5)等反向断裂,控制宝云亭、宁波14等NE向古隆起。这些断裂是海礁隆起内广泛的NE向构造体系一部分,形成时代与盆地西部丽水凹陷、钱塘凹陷控凹断裂相近[14]

    断陷早期断裂存在的主要证据包括:①断陷早期断裂控制NE向延伸的隆—洼结构,与西缘海礁隆起甚至丽水凹陷隆—洼结构相似,控洼断裂产状相同;②邻近断陷早期断裂的火山岩测年数据为75 Ma左右,与西缘海礁隆起和丽水凹陷内的NE向断裂周边火山岩年龄(69~75 Ma)相近(表 1);③断陷早期断裂在磁异常图上表现为强异常梯度带,分隔西侧低磁异常与东侧高磁异常体,这一特征与海礁隆起内NE向断裂周边磁异常特征相似;④NE向早期断裂活动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为NNW向,诱发西湖凹陷所处的陆缘盆地内NNW—SSE向伸展,活动断裂走向与区域应力场匹配(图 4a)。

    图 4.  平北区断陷期断裂发育模式
    (a) 斜坡带断陷早期区域应力背景及断裂模式;(b) 斜坡带断陷晚期区域应力背景及断裂模式;(c) 平北区断陷晚期断裂系统成因模式。
    Figure 4.  The fault model in the faulting and depression period,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此外,孔雀亭古隆起南北两侧可见NWW走向,倾向相对的基底断裂,断裂向上终止于T100界面,控制巨厚的中生界火山岩层系,构成了孔雀亭基底古隆起主体,火山岩测年数据显示其形成于晚白垩世,从地质时代上判断,这些控制火山活动的NWW向基底断裂亦为断陷早期断裂的一部分。

    (2) 断陷晚期断裂

    断陷晚期断裂形成于中晚始新世西湖凹陷主体断陷阶段,NNE向断裂开始大量发育,控制平湖组沉积(图 4b)。最典型的即为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的平湖主断裂(F1)及其派生断裂,断裂多具有平面延伸长,控制沉积现象显著的特征,巨厚平湖组沉积地层之下的火山岩年龄也主要集中在43 Ma左右,反映断陷晚期断裂初始发育时的岩浆活动。平北区中部、北部受早期断裂再活化影响,断陷晚期新生断裂总体规模较小,但发育较密集。

    (1) 断陷早期断裂

    断陷早期断裂多呈NE走向,主要形成于NNW—SSE向区域伸展环境,同时受NWW向断裂张扭影响,NE向断裂表现出分段发育特征,控制了一系列分割性较强的小型局部洼陷,形成“群山环湖、群湖抱山”的古地貌格局。断陷早期时期,平北区为海礁隆起内广泛的NE向洼陷群一部分,NE向断裂作为古隆起和局部洼陷边界,在北部和中部分别控制了宁波14古隆起和宝云亭古隆起的发育,南部靠近平中区,由于巨厚平湖组地层之下地震反射不清,未见显著的NE向断裂发育(图 4a)。此外,平北区断陷早期还存在明显的NWW向断裂活动,在北部高带表现为NWW向断裂张扭作用控制的孔雀亭火山岩隆起,在中南部区带表现为NWW向断裂扭动作用,限定了南北构造形迹的连续性。

    (2) 断陷晚期断裂

    43 Ma之后的中晚始新世为平北区晚期断陷发育阶段。43 Ma前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由NNW转为NWW向,在这一背景下,断陷晚期断裂整体形成于NWW—SEE向区域伸展环境,原有NE向断裂持续活化,同时新生大量NNE向断裂。此时,西湖凹陷以西的海礁隆起整体抬升,形成稳定地貌高地;西湖凹陷则开始整体下陷,形成东断西超的统一断陷湖盆。平北区在“西抬东降”的背景下开始完全脱离海礁隆起,融入西湖凹陷构造格局,并接受稳定的平湖组沉积。平北区作为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的一部分,其断陷构造层断裂系统主要定型于断陷晚期,但受断陷早期先存断裂及古隆起影响,断裂系统特征南北明显不同,按其成因可将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和北部同向多阶断阶区划分为南部强张区、中部张扭区和北部弱张区:①南部强张区(Ⅲ)。受控于平湖主断裂(F1)及其派生断裂,断裂活动性强,表现为断距大、长期活动特征。中晚始新世强烈近东西向伸展作用下,在平湖斜坡带平中区形成平湖主断裂(F1)为代表的NNE向东倾断裂带,一直向北延伸至平北区南部,表现为大断裂控制下的单断式断阶(图 3)。②中部张扭区(Ⅱ)。南部强烈伸展、断陷作用向北传递至中部,遇到与之斜交的宝云亭古隆起遮挡,张力转换为扭力,在古隆起不同部位派生不同样式的张扭性断裂组合(图 5a)。其中,隆上斜交区(Ⅱ1)受控于古隆起南、北缘NE向断裂(F3、F4)右行扭动,在古隆起之上形成NNE向雁列式调节断裂(图 5d);隆外直交区(Ⅱ2)受控于NE向反向基底断裂(F4、F5、F6)右行扭动,在断裂下降盘一侧派生NWW向、弧状次级断裂(图 5c);隆根斜交区(Ⅱ3)受控于平湖主断裂(F1)向北的扭动发散,顺海礁隆起边缘派生马尾状组合的次级断裂,具有右行扭动特征(图 5b)。③北部弱张区(I)。受控于西侧孔雀亭断裂(F2)、孔雀亭古隆起边缘断裂(F9)和东侧宁波14古隆起边缘断裂(F8),这些断裂活动强度明显弱于平湖主断裂(F1),反映断陷期相对弱伸展环境(图 3)。三、四级断裂分布明显受到古隆起边缘形态影响,其中中段I1区夹持于两古隆起之间,存在近东西向的左行扭力,导致区内次级断裂呈近东西向弯折、斜列,延伸长度较短,与南、北两段(I2、I3)平行分布的次级断裂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孔雀亭古隆起边缘断裂(F9)在南、中、北段亦表现出明显的早期分段发育特征(图 6)。

    图 5.  平北区中部张扭区断裂发育模式
    Figure 5.  The fault model of central tension-twisting zone,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图 6.  平北区北部弱张区断裂发育特征
    Figure 6.  The fault model of north weak tension zone,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综上所述,平北区晚期断陷存在南部强伸展、北部弱伸展2个张性区,中部以扭动为主。北部弱伸展区中段存在局部扭动,总体反映平北区张性和张扭性作用交替出现。笔者认为,断陷早期断裂及其所控制的先存基底古隆是诱发区域应力调整的关键,在中晚始新世近东西向伸展应力背景下,先存断裂及基底古隆与应力方向斜交容易诱发局部扭动,控制多样化的扭动断裂组合(图 4c)。

    西湖凹陷平北区构造圈闭主要受控于一级、二级断裂及部分三级断裂,分布于古隆起或海礁隆起周边,勘探目的层平湖组普遍具有明显的牵引背斜形态(图 3),在平湖组顶T30界面表现最为明显。由于平湖组沉积末期断裂张性活动已明显减弱甚至停止,该时期在斜坡带主要发生了具局部抬升作用玉泉运动事件[15],因此,这些背斜的形成与垂向抬升作用有关,而非伸展引起的滚动背斜。本文认为,在玉泉运动时期,受古隆起垂向抬升引起的侧向挤压作用,在古隆起边缘断裂下降盘一侧易形成局部应力集中,挤压沉积地层,最终形成较为明显的牵引背斜形态,并在平湖组顶T30界面附近表现最为显著(图 7)。

    图 7.  平北区牵引背斜成因机制
    Figure 7.  Genesis mechanism of traction anticline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平北区构造圈闭类型以断块、断鼻为主,受断裂组合样式差异分布影响,平北区南、中、北部主要圈闭特征明显不同:

    (1) 南部(Ⅲ):南部圈闭群主要受控于平湖主断裂(F1)、宝云亭古隆起南缘断裂(F3)2条大断裂,断裂控沉积作用显著,地层埋深等值线与断裂走向总体平行,受玉泉及龙井运动影响,断裂下降盘一侧的平湖组地层普遍具有背斜形态,圈闭主要由1条NNE(或NE向)的大断裂及局部小断裂小角度斜交共同控制,形成有利的断鼻型圈闭。

    (2) 中部(Ⅱ):中部圈闭群主要受控于2条以上的断裂,断裂平面夹角多>45°。其中,在隆上斜交区(Ⅱ1)主要为NE向宝云亭断裂(F4)及其上升盘NNE向斜列小断裂控制的断块圈闭,牵引背斜形态不明显;隆外直交区(Ⅱ2)主要为NE向反向断裂(F4、F5等)及其下降盘NWW向断裂共同控制的断鼻、断块圈闭,受古隆起影响牵引背斜形态显著,局部甚至发育小型自圈;隆根斜交区(Ⅱ3)主要为2条NNE向同向断裂共同控制的断块圈闭,平湖组地层较薄,牵引背斜形态不明显。

    (3) 北部(I):北部圈闭群主要分布在中段I1区,平面上多由2条甚至3条以上的NNE向和NE—NEE向断裂共同控制,在邻近孔雀亭古隆起和宁波14古隆起边缘的圈闭亦具有显著的牵引背斜形态;南、北两段(I2、I3)平行区圈闭主要由单条断裂所控制,由于断裂活动性弱,控制圈闭规模有限。

    总体上,平北区内圈闭类型多样,特别是中部张扭区(Ⅱ)和北部中段(I1)弱扭区断裂组合样式丰富,是有利圈闭集中分布区带,但规模普遍较小,仅邻近古隆起边缘圈闭规模相对可观。南部强张区(Ⅲ)圈闭形态单一、数量少,但断裂活动性强,控制圈闭规模较大,平湖组牵引背斜形态亦最显著。近年来勘探实践表明,平北区古隆起或隆起周边构造圈闭群是油气运聚低势区,经钻探证实为重要的油气运聚区带。因此,通过古隆起周缘断裂的精细梳理,是今后平北区构造圈闭搜索与评价的重要方向。

    (1) 西湖凹陷平北区断陷构造层可分为北部同向多阶断阶区(Ⅰ)、中部反向多阶断阶区(Ⅱ)和南部同向单断断阶区(Ⅲ)3个次级区带,这与古隆起的差异分布有关。

    (2) 平北区断陷期断裂活动可分别为早、晚两期。断陷早期断裂以反向西倾NE向断裂为主,控制先存古隆起发育;断陷晚期断裂数量多,受古隆起差异分布影响显著。

    (3) 平北区断裂定型于断陷晚期,在南强北弱的区域伸展背景下,中北部受断陷早期反向断裂及古隆起影响,局部应力场发生扭动调整,在平湖组时期表现为南部强伸展、中部张扭,北部弱伸展夹扭动3种不同应力场。

    (4) 受断陷早期断裂及先存古隆起影响,张扭性断裂组合及古隆起边缘地层背斜牵引形态是决定平北区有利圈闭的两大重要因素,隆起周边断裂精细梳理是平北区构造圈闭搜索与评价的重要方向。

  • 图 1  平湖斜坡带构造格架图

    Figure 1. 

    图 3  平北区结构及断裂系统分区

    Figure 3. 

    图 2  平北区基底面三维可视化图

    Figure 2. 

    图 4  平北区断陷期断裂发育模式

    Figure 4. 

    图 5  平北区中部张扭区断裂发育模式

    Figure 5. 

    图 6  平北区北部弱张区断裂发育特征

    Figure 6. 

    图 7  平北区牵引背斜成因机制

    Figure 7. 

    表 1  西湖凹陷平北区构造演化阶段及断裂期次

    Table 1.  Tectonic evolution and faulting period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Xihu Sag

    下载: 导出CSV
  • [1]

    李才, 尤丽, 朱继田, 等.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坳陷断裂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海相油气地质, 2016, 21(1):73-78. doi: 10.3969/j.issn.1672-9854.2016.01.010

    [2]

    王夏斌, 姜在兴, 袁帅.海拉尔盆地贝西斜坡多级坡折带对油气圈闭的控制作用[J].高校地质学报, 2016, 22(2):360-36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xdzxb201602016

    [3]

    陈晓红, 何文渊, 冯子辉.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主要断裂对气藏的控制作用[J].天然气工业, 2012, 32(3):53-56. 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2.03.012

    [4]

    沈伟峰, 零克钢.西湖凹陷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关系[C].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 2004.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SHSY200411001006.htm

    [5]

    蔡华, 张建培.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断层特征及其封闭性[J].海洋地质前沿, 2013, 29(4):20-2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ydzdt201304004

    [6]

    徐发, 张建培, 张绍亮, 等.西湖凹陷输导体系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海洋地质前沿, 2012, 28(7):24-29.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ydzdt201207004

    [7]

    蔡华, 张建培, 唐贤君.西湖凹陷断裂系统特征及其控藏机制[J].天然气工业, 2014, 34(10):18-26. 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4.10.003

    [8]

    张绍亮, 张建培, 唐贤君, 等.东海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4, 34(1):91-98.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hydzydsjdz201401010

    [9]

    张建培.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断裂系统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J].地质科学, 2013, 48(1):291-303. doi: 10.3969/j.issn.0563-5020.2013.01.020

    [10]

    杨丽娜, 王丽顺.西湖凹陷保俶斜坡断裂特征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J].海洋石油, 2007, 27(1):19-24. doi: 10.3969/j.issn.1008-2336.2007.01.004

    [11]

    杨彩虹, 曾广东, 李上卿, 等.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聚集[J].石油实验地质, 2014, 36(1):64-8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sydz201401012

    [12]

    周祥林, 高伟中, 张建培, 等.东海西湖凹陷平北断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J].上海国土资源, 2014, 35(2):54-57. doi: 10.3969/j.issn.2095-1329.2014.02.014

    [13]

    徐发.东海陆架盆地新生界结构特征及迁移规律[J].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2, 34(6):1-7. doi: 10.3969/j.issn.1000-9752.2012.06.001

    [14]

    唐贤君, 蒋一鸣, 张绍亮.平湖斜坡带火山岩层发育构造环境及油气地质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 2018, 37(1):27-3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9577492

    [15]

    杨文达, 崔征科, 张异彪.东海地质与矿产[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

  • 期刊类型引用(23)

    1.  伍亮,李昆,周锋,谢春雨,唐大卿,张勇杰. 西湖凹陷冷泉亭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演化. 海洋地质前沿. 2025(01): 31-43 . 本站查看
    2.  屈童,黄志龙,李天军,杨易卓,王柏然,王瑞.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武云亭凝析气田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 地质学报. 2024(01): 247-265 . 百度学术
    3.  马皓然,苏金宝,王毛毛,任培罡,谈明轩. 边缘海盆地断层差异演化成因的数值模拟:以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为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4(01): 81-95 . 百度学术
    4.  单帅强,梁世友,王斌,王苗,周兴海,曹倩,张晨雨,陈拥锋. 西湖凹陷木广迎地区断陷层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意义. 地质科学. 2024(03): 831-840 . 百度学术
    5.  李宁,唐贤君,钟荣全,陈春峰,陈永军,何新建. 东海陆架盆地中部隆起带北西向大断层识别及成因机制. 中国海上油气. 2024(05): 22-33 . 百度学术
    6.  陈春峰,徐东浩,张银国,唐贤君,万延周,冯桢鸣,何新建,俞伟哲. 西湖凹陷中北部花港组上段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特征. 海洋地质前沿. 2024(10): 39-48 . 本站查看
    7.  罗盼,李九生. 含煤地层下薄砂体分布预测方法:以东海西湖凹陷PB地区为例. 地质科技通报. 2024(06): 258-270 . 百度学术
    8.  唐贤君,钟荣全,陈永军,何新建,代勇.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斜坡区平湖断裂带分段性及其成因机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4(06): 2047-2060 . 百度学术
    9.  张尚虎,黄建军,李昆,万丽芬,庄建建,王丹萍,王修平,蒋涔. 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复合圈闭发育模式与油气富集差异控制因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3(01): 128-137 . 百度学术
    10.  杨超,庄建建,张如凤,杨海,张书迪. 东海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断裂封闭性定量评价. 海洋石油. 2023(02): 7-11 . 百度学术
    11.  李盛谦,曾溅辉,刘亚洲,李淼,焦盼盼.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古近系平湖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岩性油气藏. 2023(05): 49-61 . 百度学术
    12.  刘春锋,邹玮,唐健程,周平,熊志武.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隐蔽圈闭地球物理识别技术.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3(06): 1-7+14 . 百度学术
    13.  张兰,何贤科,段冬平,程俊阳,陈晨,汪文基. 西湖凹陷平西地区古沟谷内隐蔽油气藏潜力. 海洋地质前沿. 2022(01): 41-50 . 本站查看
    14.  张宙,何新建,唐贤君,朱虹浩.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构造圈闭特征及其油气藏类型. 海洋地质前沿. 2022(03): 27-35 . 本站查看
    15.  孙思尧,范昌育,蒲仁海,王刚,王爱国,黄雷. 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断裂垂向封闭性研究. 断块油气田. 2022(03): 353-359 . 百度学术
    16.  关蕴文,周锋,蒲仁海,范昌育. 西湖凹陷平北缓坡带盖层特征及封堵性评价. 海洋地质前沿. 2022(10): 34-41 . 本站查看
    17.  张彦振,刘金水,覃军,唐贤君,李峻颉,刘洋. 西湖凹陷中央洼陷带中部花港组岩性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 中国海上油气. 2021(02): 36-46 . 百度学术
    18.  张彦振,刘志霞,张建培,侯玮,刘洋. SEC标准容积法评估储量关键参数研究及在东海西湖凹陷中的应用. 海洋地质前沿. 2021(05): 63-70 . 本站查看
    19.  李朝阳,魏琳,刁慧,程熊,侯读杰. 西湖凹陷孔雀亭构造平湖组油气来源及充注特征. 石油科学通报. 2021(02): 196-208 . 百度学术
    20.  刘峰,黄苏卫,杨鹏程,张传运. 西湖凹陷Y构造花港组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1(06): 174-182 . 百度学术
    21.  刘亚茹,周平,唐贤君. 西湖凹陷平北区古隆起发育特征及其对断裂的控制作用. 上海国土资源. 2020(01): 64-68 . 百度学术
    22.  赵军,唐贤君,蒋一鸣,邹玮,刘亚茹.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北缘中始新世构造变革厘定及成因探讨.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3): 58-67 . 百度学术
    23.  张彦振,侯凯文,孙鹏,黎建,张妍. 基于三维定量荧光技术的西湖凹陷储层复杂流体性质快速识别方法. 海洋地质前沿. 2020(10): 76-83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5)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30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1.0 %DOWNLOAD: 1.0 %摘要: 99.0 %摘要: 99.0 %DOWNLOAD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7 %其他: 9.7 %其他: 0.4 %其他: 0.4 %As Samawah: 0.6 %As Samawah: 0.6 %Aurora: 1.7 %Aurora: 1.7 %Dongying Shi: 0.6 %Dongying Shi: 0.6 %Ghaziabad: 0.2 %Ghaziabad: 0.2 %Haidian: 9.1 %Haidian: 9.1 %Hyderabad: 0.6 %Hyderabad: 0.6 %Mountain View: 9.5 %Mountain View: 9.5 %Phoenix: 0.9 %Phoenix: 0.9 %Russian Federation: 0.2 %Russian Federation: 0.2 %Xicheng District: 1.5 %Xicheng District: 1.5 %XX: 0.2 %XX: 0.2 %Yingxian: 3.4 %Yingxian: 3.4 %[]: 1.7 %[]: 1.7 %上海: 2.4 %上海: 2.4 %北京: 2.0 %北京: 2.0 %南京: 0.6 %南京: 0.6 %台州: 0.6 %台州: 0.6 %呼和浩特: 0.2 %呼和浩特: 0.2 %哥伦布: 0.4 %哥伦布: 0.4 %嘉兴: 0.2 %嘉兴: 0.2 %天津: 0.7 %天津: 0.7 %宣城: 0.2 %宣城: 0.2 %张家口: 3.5 %张家口: 3.5 %成都: 0.6 %成都: 0.6 %扬州: 0.2 %扬州: 0.2 %杭州: 0.4 %杭州: 0.4 %武汉: 0.4 %武汉: 0.4 %湖州: 0.4 %湖州: 0.4 %漯河: 0.9 %漯河: 0.9 %芒廷维尤: 36.1 %芒廷维尤: 36.1 %芝加哥: 1.7 %芝加哥: 1.7 %莫斯科: 2.2 %莫斯科: 2.2 %衢州: 0.2 %衢州: 0.2 %西宁: 4.8 %西宁: 4.8 %邯郸: 0.4 %邯郸: 0.4 %长沙: 0.9 %长沙: 0.9 %其他其他As SamawahAuroraDongying ShiGhaziabadHaidianHyderabadMountain ViewPhoenixRussian FederationXicheng DistrictXXYingxian[]上海北京南京台州呼和浩特哥伦布嘉兴天津宣城张家口成都扬州杭州武汉湖州漯河芒廷维尤芝加哥莫斯科衢州西宁邯郸长沙Highcharts.com

(7)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50
  • PDF下载数:  57
  • 施引文献:  28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9-04-30
刊出日期:  2019-08-28

目录

  • 表 1.  西湖凹陷平北区构造演化阶段及断裂期次
    Table 1.  Tectonic evolution and faulting period in the northern Pinghu slope belt, Xihu Sag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