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组合划分及有利成藏组合预测

朱俊章, 朱明, 史玉玲, 杨兴业, 熊万林, 郑仰帝. 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组合划分及有利成藏组合预测[J].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67-75.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72
引用本文: 朱俊章, 朱明, 史玉玲, 杨兴业, 熊万林, 郑仰帝. 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组合划分及有利成藏组合预测[J]. 海洋地质前沿, 2022, 38(5): 67-75.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72
ZHU Junzhang, ZHU Ming, SHI Yuling, YANG Xingye, XIONG Wanlin, ZHENG Yangdi. Divis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in ZhuⅠDepressio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22, 38(5): 67-75.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72
Citation: ZHU Junzhang, ZHU Ming, SHI Yuling, YANG Xingye, XIONG Wanlin, ZHENG Yangdi. Divis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in ZhuⅠDepressio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22, 38(5): 67-75.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72

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组合划分及有利成藏组合预测

  • 基金项目: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重大生产科研项目“珠江口盆地(东部)浅水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突破方向”(SCKY-2020-SZ-2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朱俊章(1965—),男,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油气地球化学及成藏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zhujzh@cnooc.com.cn
  • 中图分类号: P744.4

Divis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in ZhuⅠDepression

  • 针对珠江口盆地(东部)寻找接替勘探领域、降低勘探风险的需要,采用成藏组合分析方法,从油气充注条件分析入手,研究珠一坳陷不同成藏组合油气优势运移聚集方向,研究表明:区域盖层的岩性组合与断裂活动强度共同决定了珠一坳陷油气在不同成藏组合间的分配与富集,恩平组砂地比在50%以上,且断层断距在140 m以上时,油气主要在T70界面之上的珠海-粤海组成藏组合富集,反之则主要在T70界面之下的成藏组合富集。长期活动型及叠加复合A型洼陷,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主力成藏组合及成藏带多位于烃源灶之上;早期活动型及叠加复合B型洼陷,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源内和近源的成藏组合最为有利,远源的珠海-粤海组成藏组合,其有利成藏带通常位于洼陷边缘及隆起区。

  • 新近沉积土是一种有别于一般第四纪沉积土的“近代土”,具有独特的工程特性,多见于河漫滩、山前冲积、洪积扇的表层和已填塞的沟、塘、谷及河道泛滥区[1]。国外有关新近沉积土研究的文献较少,一般都是就新近沉积土某些特征进行单一探讨,研究并不系统和深入[2]。自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注意到新近沉积土特殊的工程特性,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对新近沉积土确切的划分年代界线并没有统一[3],对其基本工程地质性质的描述更是过于简单和模糊,有待于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和探索。此外,虽已被纳入国家标准规范,但在地质学科中,新近沉积土并不是一个规范的专业术语,“新近期”不是地质年代术语,在传统的地层学中也没有“新近沉积土”的岩性定名。因此,地质地矿部门在第四纪地质年代、地层岩相等研究中,也缺乏对“新近沉积土”的专项研究。

    天津位于渤海西岸,其浅表地层形成于最后一次海退成陆过程,且自内陆向沿海的沉积年代由老变新[4-5]。在早期城市建设中,由于缺乏对新近沉积土了解,出现了房屋沉降开裂、路面断裂破坏等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天津对新近沉积土开始进行专项研究,涉及范围包括市区及滨海新区塘沽部分地段,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新近沉积土研究的城市。经过多年研究[6-11],现已明确了天津新近沉积土的形成年代以4 000年为界,并给出了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岩性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实践证明,新近沉积土的现有研究成果在天津市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在研究涉及较少的滨海新区则出现了新近沉积层与第Ⅰ陆相层划分存在重叠冲突的问题,以往为保持与市区地层一致而划分第Ⅰ陆相层(上部陆相层)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第Ⅰ陆相层地基承载力或桩基参数取值偏高,导致实际工程中建筑物沉降过大、开裂或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破坏等问题。

    综上,开展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研究,一方面可补充完善天津新近沉积土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也为滨海新区工程建设中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1)古海岸线年代分析

    历史上,黄河曾有3次改道至天津附近入海,在海浪冲击和黄河携带泥沙入海时的造陆作用下,天津平原东部形成了数条由海生贝类逐渐堆积而成、大致平行的贝壳堤。因此,现存的贝壳堤就是原古海岸线,也就是成陆的历史见证,同时也是天津滨海地层沉积年代的重要资料。根据《天津市地质环境图集》[11]和有关文献资料[12-13],天津滨海新区共分布有3道贝壳堤,自东向西分别为第一、第二及第三贝壳堤,其形成年代及分布具体见图1

    图 1.  古海岸线(古贝壳堤)分布示意图
    Figure 1.  Distribution diagram of the ancient coastline (ancient shell dike)

    图1可知,第一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约200年,基本沿现代海岸线分布,分布于大神堂—蔡家堡—蛏头沽—驴驹河—高沙岭—唐家河—岐口镇,在岐口附近与第二道贝壳堤合并;第二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约2 000年左右,分布于汉沽的洒金坨—茶淀—军粮城—上古林—马棚口—岐口,在岐口与第一道贝壳堤汇合,为战国前古文化遗址;第三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约3 800~3 000年,分布于汉沽的高庄村南—七里海镇—造甲城镇—张贵庄及北大港,根据考证大体与春秋时期的海岸线相近。

    (2)测年试验分析

    为确定滨海新区新近沉积时间,根据历年研究成果及相关单位资料,本次在研究区域及周边共收集了了31组测年数据,按照采样深度小于5.0 m的原则进行筛选,共筛选出13组进行分析。测年取样位置见图2,测年结果见表1

    图 2.  测年取样位置示意图
    Figure 2.  Location of the sampling points for dating
    表 1.  收集的测年成果数据
    Table 1.  Collected dating results
    编号 测年材料 取样深度/m 测定值/a BP 数据来源
    S1 C.gigas 3.0 2 130±80 文献[14]
    C.gigas 4.2 2 240±80 文献[14]
    S2 贝壳 2 130±80
    S3 贝壳 1 350±65 文献[15]
    S4 C.gigas 1.0~2.0 975±85 文献[16]
    S5 有机质泥 3.5 9 070±200 文献[16]
    S6 黏土 2.0 2 200±200
    S7 贝壳 1.3~1.5 2 030±150 文献[17]
    贝壳 2 290±120 文献[17]
    S8 贝壳 7 920±655 文献[16]
    S9 贝壳 3.87 1 170±120
    S10 贝壳 4.0 220±200
    S11 贝壳 2 660±115 文献[16]
    S12 M..quadrangularis 3 060±100 文献[16]
    S13 贝壳 0.3~0.4 1 480±65 文献[18]
    贝壳 1.2 2 000±70 文献[18]
      注:1. C.gigas为长牡蛎,M..quadrangularis为四角蛤蜊;
    2. ●数据来源于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由于14C测年样品的送样要求高,在补充钻孔中共取得了5组样品的有效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 2.  补充测年数据
    Table 2.  Supplementary dating data
    编号 样品 测定值(14C年代BP) 误差
    B1 贝壳 3 950 20
    B2 贝壳 现代碳
    B3 贝壳 1 720 20
    B4 贝壳 2 240 30
    B5 贝壳 2 375 20
      注:所用14C半衰期为5 568年,BP为距1950年的年代。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根据以上测年数据分布及结果可知,大部分测年数据与《天津市地质环境图集》和有关文献资料所提供的3道贝壳堤形成年代界限相符,仅局部在S5、B1等处测年数据有所异常。

    (3)综合分析

    经过对古海岸线(贝壳堤)分布研究,依据实际测年成果,可以确定:滨海新区第三道贝壳堤以东的上部陆相沉积土层形成年代小于4 000年。

    (1)物理性状

    滨海地区上部陆相沉积土在颜色、结构及强度方面与市区上部陆相沉积土有明显区别,但与市区新近沉积土却极为相近,详见表3

    表 3.  物理性状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地区 土层 颜色 结构 强度
    滨海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褐黄 结构性差,受扰动后
    原始结构显著变软
    市区 新近沉积土 褐灰 结构性差
    上部陆相沉积土 灰黄 结构稳定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2)物理力学指标

    就土的工程性质而言,滨海新区上部陆相沉积土与市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其一是岩性差异,滨海新区许多上部陆相沉积层中出现淤泥质土,而市区除新近沉积层中出现淤泥质土外,在上部陆相沉积层中不会出现;其二是物理力学性质差异,滨海新区上部陆相沉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明显差于市区上部陆相沉积土,也差于市区新近沉积土。本次共统计了12 858组土样的试验指标,其中位于市区新近沉积层的有3 037组,位于市区上部陆相沉积层的有5 758组,位于滨海新区上部陆相沉积层的有 4 063组。上部陆相沉积层与新近沉积层中相同岩性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对比情况见表4表7

    表 4.  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Table 4.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clay
    指标 统计项目 市区 滨海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新近沉积土 上部陆相沉积土
    ω/% 平均值 31.2 32.2 35.8
    变异系数 0.11 0.10 0.11
    γ/(kN·m−3 平均值 19.0 18.8 18.4
    变异系数 0.02 0.03 0.02
    e 平均值 0.91 0.94 1.03
    变异系数 0.09 0.10 0.09
    IP 平均值 18.51 18.81 19.40
    变异系数 0.11 0.14 0.12
    IL 平均值 0.50 0.54 0.69
    变异系数 0.23 0.20 0.22
    a/MPa−1 平均值 0.42 0.46 0.58
    变异系数 0.18 0.23 0.24
    Es1-2/MPa 平均值 4.60 4.20 3.70
    变异系数 0.23 0.20 0.23
    N/击 平均值 4.10 3.20 2.90
    变异系数 0.26 0.22 0.26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表 5.  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Table 5.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silty clay
    指标 统计项目 市区 滨海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新近沉积土 上部陆相沉积土
    ω/% 平均值 27.8 29.3 30.5
    变异系数 0.10 0.08 0.10
    γ/(kN·m−3 平均值 19.3 19.1 19.1
    变异系数 0.02 0.02 0.03
    e 平均值 0.80 0.84 0.84
    变异系数 0.05 0.10 0.10
    IP 平均值 12.50 12.30 13.50
    变异系数 0.18 0.08 0.20
    IL 平均值 0.84 0.99 0.87
    变异系数 0.19 0.20 0.16
    a/MPa−1 平均值 0.28 0.33 0.41
    变异系数 0.22 0.25 0.27
    Es1-2/MPa 平均值 6.60 5.80 4.90
    变异系数 0.18 0.21 0.20
    N/击 平均值 5.00 3.40 3.40
    变异系数 0.23 0.27 0.28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表 6.  淤泥质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Table 6.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silty soil
    指标 统计项目 市区 滨海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新近沉积土 上部陆相沉积土
    ω/% 平均值 38.1 42.4
    变异系数 0.06 0.10
    γ/(kN·m−3 平均值 18.1 17.8
    变异系数 0.02 0.02
    e 平均值 1.07 1.19
    变异系数 0.09 0.09
    IP 平均值 15.70 18.40
    变异系数 0.12 0.13
    IL 平均值 1.02 1.15
    变异系数 0.13 0.08
    a/MPa−1 平均值 0.59 0.81
    变异系数 0.23 0.18
    Es1-2/MPa 平均值 3.30 2.80
    变异系数 0.12 0.13
    N/击 平均值 2.10 1.70
    变异系数 0.28 0.25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表 7.  粉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Table 7.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silt
    指标 统计项目 市区 滨海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新近沉积土 上部陆相沉积土
    ω/% 平均值 26.8 27.3 26.9
    变异系数 0.07 0.05 0.08
    γ/(kN·m−3 平均值 19.7 19.3 19.4
    变异系数 0.01 0.02 0.02
    e 平均值 0.77 0.78 0.76
    变异系数 0.06 0.05 0.07
    IP 平均值 8.90 9.20 9.20
    变异系数 0.08 0.06 0.08
    IL 平均值 0.80 0.86 0.67
    变异系数 0.22 0.24 0.22
    a/MPa−1 平均值 0.12 0.13 0.16
    变异系数 0.22 0.21 0.19
    Es1-2/MPa 平均值 14.5 13.9 11.2
    变异系数 0.16 0.15 0.18
    N/击 平均值 11.00 7.30 6.30
    变异系数 0.21 0.28 0.27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知,滨海新区上部陆相沉积土形成年代界限为4 000年,其物理力学性质既差于市区上部陆相沉积土,也差于市区新近沉积土,完全符合天津地区新近沉积土划分标准。结合岩土工程实践情况,滨海新区上部陆相沉积土划入新近沉积层确实可行。因此,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层应由成陆后在低洼地带、洪泛区、古河道、沟坑等地带形成的原新近沉积土及上部陆相沉积土共同组成,为将两者区分,后者可定名为“上部陆相新近沉积土”。

    按成因,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分为古河道、洼淀冲积和滨海河流相冲积两类。其中,古河道、洼淀冲积按沉积环境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洪泛沉积及古河道沉积两类,前者为河流近期洪水泛滥堆积而成,后者为废弃河道自然沉积而成。所以,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可划分为洪泛新近沉积土、古河道新近沉积土及上部陆相新近沉积土三类。根据区内分布较为均匀的1 655个地质钻孔,其空间分布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可知,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除在北大港水库西侧刘塘庄周边及海岸沿线地带缺失外,全区均有分布。其中,上部陆相新近沉积土分布最广,位于东台子村—北大港水库—沙井子一线(第三道贝壳堤)以东地区;洪泛新近沉积土次之,分布于东台子村—北大港水库—沙井子一线(第三道贝壳堤)以西地区;古河道新近沉积土仅在塘沽响螺湾零星分布,为海河古河道沉积而成。

    图 3.  新近沉积土分布图
    Figure 3.  Distribution of the recent sedimentary soil

    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厚度不大,一般在1~2 m,局部在杨家泊镇、营城、太平镇等地不到1 m,新城镇、响螺湾、邱庄子及马棚口等地大于2 m,最大厚度位于响螺湾海河河曲处,平均4 m以上(图4);底板埋深较浅,一般在3~4 m,局部在杨家泊镇东侧、营城、胡家园、中塘镇、小王庄镇及太平镇等地小于3 m,于家堡、于庄子及马棚口等地大于4 m,最深位于响螺湾处,可达12 m(图5)。

    图 4.  新近沉积土厚度等值线图
    Figure 4.  Contour map of thickness of the recent sedimentary soil
    图 5.  新近沉积土底板埋深等值线图
    Figure 5.  Contour map of floor depth of the recent sedimentary soil

    依据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中各岩性层沉积深度,结合市区新近沉积土岩性层序,经专家论证分析,最终确定: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主要岩性层层序继续延用市区岩性层序划分标准,一是符合各岩性层的沉积先后顺序,二是保证了地方标准层序的一致性。各岩性层序具体如下:③1层黏性土;③2层粉土;③3层淤泥质土;③4层粉质黏土。

    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土质整体软,一般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物理性质差。其中,黏性土主要呈流塑—软塑状态;淤泥质土多呈流塑状态;粉土一般呈稍密状态,但由于沉积时间短,结构较松散,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液化。通过区内13 861组土样的室内试验成果,对新近沉积土的常规物理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8

    表 8.  物理指标统计表
    Table 8.  Statistics of physical index
    指标 统计项目 黏性土 (③1 粉土 (③2 淤泥质土 (③3 粉质黏土 (③4
    ω/% 最小值 25.0 22.4 34.9 24.9
    最大值 44.1 30.4 51.5 41.1
    平均值 31.8 26.5 42.5 32.2
    变异系数 0.11 0.7 0.10 0.10
    γ/(kN·m−3 最小值 17.7 18.7 16.9 17.6
    最大值 19.7 20.1 18.4 19.4
    平均值 18.9 19.4 17.7 18.5
    变异系数 0.02 0.02 0.02 0.03
    e 最小值 0.72 0.64 1.00 0.70
    最大值 1.08 0.85 1.44 1.21
    平均值 0.91 0.75 1.20 0.91
    变异系数 0.10 0.07 0.11 0.10
    IP 最小值 10.13 6.21 15.00 10.40
    最大值 20.26 9.92 23.80 20.30
    平均值 14.62 8.73 19.44 14.66
    变异系数 0.16 0.09 0.11 0.18
    IL 最小值 0.47 0.33 0.84 0.58
    最大值 1.25 0.93 1.29 1.27
    平均值 0.82 0.63 1.06 0.91
    变异系数 0.23 0.19 0.10 0.16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一般土层黏聚力较低、内摩擦角较小,整体抗剪强度较低,这与土层沉积时间短、埋深浅、固结度低有关。根据地区经验,滨海新区进行基坑设计时,新近沉积土应选择直接剪切指标进行设计和计算,采用水土合算的模型进行支护桩桩长的设计。根据区内1 054组土样的室内抗剪试验成果,其抗剪强度指标统计值见表9

    表 9.  抗剪强度指标统计
    Table 9.  Statistics of shear strength index
    指标 统计项目 黏性土
    (③1
    粉土
    (③2
    淤泥质土
    (③3
    粉质黏土
    (③4
    c直快/kPa 最小值 8.84 4.00 6.00
    最大值 23.28 14.00 12.00
    平均值 14.38 9.58 9.29
    变异系数 0.27 0.27 0.28
    φ直快/(°) 最小值 9.25 26.00 10.00
    最大值 21.36 35.70 15.50
    平均值 13.83 31.52 11.87
    变异系数 0.19 0.10 0.17
    c固快/kPa 最小值 10.38 6.95 8.00 9.00
    最大值 22.41 15.18 15.00 16.00
    平均值 15.48 10.45 11.14 11.50
    变异系数 0.22 0.23 0.22 0.23
    φ固快/(°) 最小值 11.53 29.22 12.00 14.00
    最大值 24.47 36.75 16.00 24.00
    平均值 16.81 32.92 13.50 18.53
    变异系数 0.19 0.08 0.11 0.18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本次采用物性法、原位法、理论法及经验法四类八种方法分别对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的地基承载力进行研究,经综合评价,给出了各岩性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建议值。其中,物性法及原位法依据的是《天津市岩土工程技术规范》中物理指标及静力触探指标、标准贯入指标查表法;理论法依据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公式1)及《天津市岩土工程技术规范》(公式2)中理论计算公式;经验法依据的是“天津市地基可靠度的研究”中根据天津市多年经验、载荷试验验证而总结的经验公式(公式1)及根据“应用原位测试评价天津市地基土性质”成果及多年工程经验总结的经验公式(公式2)。其地基承载力研究成果见表10

    表 10.  地基承载力成果
    Table 10.  Results of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研究方法 黏性土 (③1 粉土(③2 淤泥质土(③3 粉质黏土(③4
    物性法 f0/kPa 135.87 194.55 87.58 152.03
    原位法 静探法 f0/kPa 78.68 168.40 88.20 108.03
    标贯法 f0/kPa 104.98 173.10 110.00
    十字板法 fk/kPa 65.97 98.00
    理论法 公式(1) fa/kPa 113.43 115.80 82.10 131.18
    公式(2) fk/kPa 107.15 144.75 70.97 125.82
    经验法 公式(1) f0/kPa 129.50 162.80 105.00 141.90
    公式(2) fk/kPa 113.50 143.10 100.48 115.73
      注:f0fafk分别为承载力基本值、特征值、标准值。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表10可知,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的承载力较低,普遍在100 kPa左右。根据多年工程经验,新近沉积黏性土(③1)承载力特征值可取80~110 kPa,粉土(③2)可取110~140 kPa,淤泥质土(③3)可取80~100 kPa,粉质黏土(③4)可取100~115 kPa。

    根据室内压缩试验数据,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的压缩性较高。其中,黏性土一般呈中—高压缩性,淤泥质土多呈高压缩性,粉土主要呈中压缩性,但其标贯击数平均值仅为7.2击,固结程度差,密实度低。在工程上,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易造成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而导致建筑物倾斜、开裂,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对于基坑工程和其它地下工程的安全施工、建造成本、运营维护等影响重大。区内13 180组土样的压缩及标贯指标统计如表11所示。

    表 11.  压缩及标贯指标统计表
    Table 11.  Statistics of compression and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index
    指标 统计项目 黏性土
    (③1
    粉土
    (③2
    淤泥质土
    (③3
    粉质黏土
    (③4
    a/MPa−1 最小值 0.22 0.10 0.49 0.17
    最大值 0.70 0.21 1.08 0.80
    平均值 0.46 0.15 0.77 0.44
    变异系数 0.24 0.18 0.20 0.27
    Es1-2/MPa 最小值 2.60 8.30 2.10 2.50
    最大值 7.30 16.00 3.60 7.20
    平均值 4.30 11.90 2.90 4.50
    变异系数 0.23 0.16 0.13 0.21
    N/击 最小值 1.20 4.30 1.00 2.00
    最大值 4.80 10.30 2.50 7.00
    平均值 2.90 7.20 1.70 4.10
    变异系数 0.28 0.23 0.25 0.25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1)通过对滨海新区古海岸线及测年试验分析,结合该区上部陆相沉积土与市区新近沉积土及上部陆相沉积土的物理性状及物理力学指标对比分析,明确了滨海新区上部陆相沉积土的形成年代界限为4 000年,完全符合天津地区新近沉积土划分标准。为此,将滨海新区上部陆相沉积土划为新近沉积土,与成陆后在低洼地带、洪泛区、古河道、沟坑等地带形成的原新近沉积土共同组成该区新近沉积层,为作区分,将其定名为“上部陆相新近沉积土”。

    (2)按成因及沉积环境,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可划分为洪泛新近沉积土、古河道新近沉积土及上部陆相新近沉积土三类。在平面分布上,上部陆相新近沉积土分布最广,洪泛新近沉积土分布次之,两者以东台子村—北大港水库—沙井子一线(第三道贝壳堤)为界;古河道新近沉积土呈零星分布,仅在响螺湾的海河河曲处有分布。

    (3)为指导岩土设计,此次从土层厚度及底板埋深分别对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厚度不大,一般在1~2 m,最大位于响螺湾海河河曲处,平均4 m以上;其底板埋深较浅,一般在3~4 m,最深也位于响螺湾的古河道处,可达12 m。

    (4)依据土层沉积深度,结合市区新近沉积土岩性层序,确定了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主要岩性层层序继续延用市区新近沉积土的层序划分标准,具体为1层黏性土、③2层粉土、③3层淤泥质土、③4层粉质黏土4个亚层。

    (5)滨海新区新近沉积土工程性质较差,其土质软,一般含水量较高,孔隙比较大,抗剪强度较低,压缩性较高,地基承载力普遍在100 kPa左右。

  • 图 1  珠一坳陷构造单元划分及不同类型洼陷分布

    Figure 1. 

    图 2  珠江口盆地(东部)成藏组合纵向划分

    Figure 2. 

    图 3  陆丰凹陷原油与烃源岩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对比

    Figure 3. 

    图 4  番禺4洼沿洼陷走向油藏剖面

    Figure 4. 

    图 5  XJ23-1至LH11-1近SE向油藏剖面[6]

    Figure 5. 

    图 6  恩平17洼SE向油藏剖面

    Figure 6. 

    图 7  陆丰13洼D19井至D12井近SW向油藏剖面

    Figure 7. 

    图 8  珠一坳陷恩平组盖层砂地比、断层断距与油气纵向富集特征统计

    Figure 8. 

  • [1]

    MAGOON L B,DOW D W G. 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J]. AAPG Memoir,1994:60.

    [2]

    赵文智, 何登发.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9-17.

    [3]

    童晓光,李浩武,肖坤叶,等. 成藏组合快速分析技术在海外低勘探程度盆地的应用[J]. 石油学报,2009,30(3):317-323. doi: 10.3321/j.issn:0253-2697.2009.03.001

    [4]

    童晓光. 论成藏组合在勘探评价中的意义[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6):1-8.

    [5]

    张强,吕福亮,贺晓苏,等. 南海成藏组合发育特征及勘探潜力评价[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37(6):158-167.

    [6]

    施和生. 论油气资源不均匀分布与分带差异富集: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为例[J]. 中国海上油气,2013,25(5):1-8.

    [7]

    施和生, 舒誉, 杜家元, 等. 珠江口盆地古近系石油地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6: 1-39.

    [8]

    施和生,何敏,张丽丽,等.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地质特征、成藏规律及下一步勘探策略[J]. 中国海上油气,2014,26(3):11-22.

    [9]

    于水明,陈雪芳,梅廉夫,等. 珠一坳陷断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作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34(1):50-54. doi: 10.3969/j.issn.1000-9752.2012.01.011

    [10]

    吴智平,胡阳,钟志洪. 珠一坳陷番禺4洼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区域动力背景[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4):1-9. doi: 10.3969/j.issn.1673-5005.2015.04.001

    [11]

    朱明,张向涛,黄玉平,等. 珠江口盆地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J]. 石油学报,2019,40(S1):53-68. doi: 10.7623/syxb2019S1005

    [12]

    朱俊章,龙祖烈,张志琳,等. HZ25-4-1井文昌组混源储层烃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中国海上油气,2010,22(4):232-236. doi: 10.3969/j.issn.1673-1506.2010.04.004

    [13]

    吴克强,刘志峰,王升兰,等. 珠一坳陷北部洼陷带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J]. 中国海上油气,2015,27(3):10-15.

    [14]

    张水昌,龚再升,梁狄刚,等. 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系统地球化学—Ⅰ:油组划分、油源对比及混源油确定[J]. 沉积学报,2004,22(增刊):15-26.

    [15]

    傅宁,朱雷. 珠一坳陷惠州西凹混源油研究[J]. 中国石油勘探,2007,12(2):20-26. doi: 10.3969/j.issn.1672-7703.2007.02.004

    [16]

    张向涛,朱俊章,熊万林,等. 番禺4洼文昌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判识[J]. 中国海上油气,2020,32(4):12-23.

    [17]

    张金泉,王兰州. 龙脑香科植物的地理分布[J]. 植物学通报,1985,3(5):1-8.

    [18]

    陈维涛,杜家元,施和生,等.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西南地区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42(2):194-199. doi: 10.11698/PED.2015.02.08

    [19]

    刘从印,周平兵,曾驿,等. 番禺4洼地区新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 中国海上油气,2009,21(2):91-94. doi: 10.3969/j.issn.1673-1506.2009.02.004

    [20]

    许新民,刘丽华,陈胜红,等.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J]. 地质科技情报,2015,34(1):100-106.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5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00.511.522.5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2.5 %DOWNLOAD: 2.5 %摘要: 97.5 %摘要: 97.5 %DOWNLOAD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4.9 %其他: 4.9 %Aliso Viejo: 0.9 %Aliso Viejo: 0.9 %Aurora: 5.8 %Aurora: 5.8 %Beijing: 7.4 %Beijing: 7.4 %Chengbei: 0.9 %Chengbei: 0.9 %Ghaziabad: 0.2 %Ghaziabad: 0.2 %Guangzhou: 0.5 %Guangzhou: 0.5 %Haidian: 11.7 %Haidian: 11.7 %Kunming: 0.4 %Kunming: 0.4 %Mountain View: 11.0 %Mountain View: 11.0 %Pécs: 0.5 %Pécs: 0.5 %Phoenix: 1.8 %Phoenix: 1.8 %San Jose: 0.2 %San Jose: 0.2 %Shanghai: 0.4 %Shanghai: 0.4 %Singapore: 0.7 %Singapore: 0.7 %St Petersburg: 0.5 %St Petersburg: 0.5 %Xicheng District: 0.9 %Xicheng District: 0.9 %Yingxian: 2.1 %Yingxian: 2.1 %[]: 0.9 %[]: 0.9 %上海: 0.5 %上海: 0.5 %北京: 0.2 %北京: 0.2 %南宁: 0.4 %南宁: 0.4 %呼和浩特: 0.2 %呼和浩特: 0.2 %哥伦布: 0.4 %哥伦布: 0.4 %天津: 0.7 %天津: 0.7 %宣城: 0.4 %宣城: 0.4 %常州: 0.2 %常州: 0.2 %张家口: 0.5 %张家口: 0.5 %成都: 0.4 %成都: 0.4 %杭州: 0.2 %杭州: 0.2 %温州: 0.2 %温州: 0.2 %湖州: 0.2 %湖州: 0.2 %漯河: 0.2 %漯河: 0.2 %芒廷维尤: 35.2 %芒廷维尤: 35.2 %芝加哥: 0.2 %芝加哥: 0.2 %莫斯科: 0.7 %莫斯科: 0.7 %蚌埠: 0.9 %蚌埠: 0.9 %西宁: 5.1 %西宁: 5.1 %运城: 0.4 %运城: 0.4 %郑州: 0.9 %郑州: 0.9 %长沙: 0.4 %长沙: 0.4 %青岛: 0.4 %青岛: 0.4 %其他Aliso ViejoAuroraBeijingChengbeiGhaziabadGuangzhouHaidianKunmingMountain ViewPécsPhoenixSan JoseShanghaiSingaporeSt PetersburgXicheng DistrictYingxian[]上海北京南宁呼和浩特哥伦布天津宣城常州张家口成都杭州温州湖州漯河芒廷维尤芝加哥莫斯科蚌埠西宁运城郑州长沙青岛Highcharts.com

(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37
  • PDF下载数:  20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1-03-31
录用日期:  2022-03-09
刊出日期:  2022-05-28

目录

  • 表 1.  收集的测年成果数据
    Table 1.  Collected dating results
    编号 测年材料 取样深度/m 测定值/a BP 数据来源
    S1 C.gigas 3.0 2 130±80 文献[14]
    C.gigas 4.2 2 240±80 文献[14]
    S2 贝壳 2 130±80
    S3 贝壳 1 350±65 文献[15]
    S4 C.gigas 1.0~2.0 975±85 文献[16]
    S5 有机质泥 3.5 9 070±200 文献[16]
    S6 黏土 2.0 2 200±200
    S7 贝壳 1.3~1.5 2 030±150 文献[17]
    贝壳 2 290±120 文献[17]
    S8 贝壳 7 920±655 文献[16]
    S9 贝壳 3.87 1 170±120
    S10 贝壳 4.0 220±200
    S11 贝壳 2 660±115 文献[16]
    S12 M..quadrangularis 3 060±100 文献[16]
    S13 贝壳 0.3~0.4 1 480±65 文献[18]
    贝壳 1.2 2 000±70 文献[18]
      注:1. C.gigas为长牡蛎,M..quadrangularis为四角蛤蜊;
    2. ●数据来源于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2.  补充测年数据
    Table 2.  Supplementary dating data
    编号 样品 测定值(14C年代BP) 误差
    B1 贝壳 3 950 20
    B2 贝壳 现代碳
    B3 贝壳 1 720 20
    B4 贝壳 2 240 30
    B5 贝壳 2 375 20
      注:所用14C半衰期为5 568年,BP为距1950年的年代。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3.  物理性状对比
    Table 3.  Comparison of physical properties
    地区 土层 颜色 结构 强度
    滨海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褐黄 结构性差,受扰动后
    原始结构显著变软
    市区 新近沉积土 褐灰 结构性差
    上部陆相沉积土 灰黄 结构稳定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4.  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Table 4.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clay
    指标 统计项目 市区 滨海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新近沉积土 上部陆相沉积土
    ω/% 平均值 31.2 32.2 35.8
    变异系数 0.11 0.10 0.11
    γ/(kN·m−3 平均值 19.0 18.8 18.4
    变异系数 0.02 0.03 0.02
    e 平均值 0.91 0.94 1.03
    变异系数 0.09 0.10 0.09
    IP 平均值 18.51 18.81 19.40
    变异系数 0.11 0.14 0.12
    IL 平均值 0.50 0.54 0.69
    变异系数 0.23 0.20 0.22
    a/MPa−1 平均值 0.42 0.46 0.58
    变异系数 0.18 0.23 0.24
    Es1-2/MPa 平均值 4.60 4.20 3.70
    变异系数 0.23 0.20 0.23
    N/击 平均值 4.10 3.20 2.90
    变异系数 0.26 0.22 0.26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5.  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Table 5.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silty clay
    指标 统计项目 市区 滨海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新近沉积土 上部陆相沉积土
    ω/% 平均值 27.8 29.3 30.5
    变异系数 0.10 0.08 0.10
    γ/(kN·m−3 平均值 19.3 19.1 19.1
    变异系数 0.02 0.02 0.03
    e 平均值 0.80 0.84 0.84
    变异系数 0.05 0.10 0.10
    IP 平均值 12.50 12.30 13.50
    变异系数 0.18 0.08 0.20
    IL 平均值 0.84 0.99 0.87
    变异系数 0.19 0.20 0.16
    a/MPa−1 平均值 0.28 0.33 0.41
    变异系数 0.22 0.25 0.27
    Es1-2/MPa 平均值 6.60 5.80 4.90
    变异系数 0.18 0.21 0.20
    N/击 平均值 5.00 3.40 3.40
    变异系数 0.23 0.27 0.28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6.  淤泥质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Table 6.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silty soil
    指标 统计项目 市区 滨海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新近沉积土 上部陆相沉积土
    ω/% 平均值 38.1 42.4
    变异系数 0.06 0.10
    γ/(kN·m−3 平均值 18.1 17.8
    变异系数 0.02 0.02
    e 平均值 1.07 1.19
    变异系数 0.09 0.09
    IP 平均值 15.70 18.40
    变异系数 0.12 0.13
    IL 平均值 1.02 1.15
    变异系数 0.13 0.08
    a/MPa−1 平均值 0.59 0.81
    变异系数 0.23 0.18
    Es1-2/MPa 平均值 3.30 2.80
    变异系数 0.12 0.13
    N/击 平均值 2.10 1.70
    变异系数 0.28 0.25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7.  粉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
    Table 7.  Statistics of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silt
    指标 统计项目 市区 滨海地区
    上部陆相沉积土 新近沉积土 上部陆相沉积土
    ω/% 平均值 26.8 27.3 26.9
    变异系数 0.07 0.05 0.08
    γ/(kN·m−3 平均值 19.7 19.3 19.4
    变异系数 0.01 0.02 0.02
    e 平均值 0.77 0.78 0.76
    变异系数 0.06 0.05 0.07
    IP 平均值 8.90 9.20 9.20
    变异系数 0.08 0.06 0.08
    IL 平均值 0.80 0.86 0.67
    变异系数 0.22 0.24 0.22
    a/MPa−1 平均值 0.12 0.13 0.16
    变异系数 0.22 0.21 0.19
    Es1-2/MPa 平均值 14.5 13.9 11.2
    变异系数 0.16 0.15 0.18
    N/击 平均值 11.00 7.30 6.30
    变异系数 0.21 0.28 0.27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8.  物理指标统计表
    Table 8.  Statistics of physical index
    指标 统计项目 黏性土 (③1 粉土 (③2 淤泥质土 (③3 粉质黏土 (③4
    ω/% 最小值 25.0 22.4 34.9 24.9
    最大值 44.1 30.4 51.5 41.1
    平均值 31.8 26.5 42.5 32.2
    变异系数 0.11 0.7 0.10 0.10
    γ/(kN·m−3 最小值 17.7 18.7 16.9 17.6
    最大值 19.7 20.1 18.4 19.4
    平均值 18.9 19.4 17.7 18.5
    变异系数 0.02 0.02 0.02 0.03
    e 最小值 0.72 0.64 1.00 0.70
    最大值 1.08 0.85 1.44 1.21
    平均值 0.91 0.75 1.20 0.91
    变异系数 0.10 0.07 0.11 0.10
    IP 最小值 10.13 6.21 15.00 10.40
    最大值 20.26 9.92 23.80 20.30
    平均值 14.62 8.73 19.44 14.66
    变异系数 0.16 0.09 0.11 0.18
    IL 最小值 0.47 0.33 0.84 0.58
    最大值 1.25 0.93 1.29 1.27
    平均值 0.82 0.63 1.06 0.91
    变异系数 0.23 0.19 0.10 0.16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9.  抗剪强度指标统计
    Table 9.  Statistics of shear strength index
    指标 统计项目 黏性土
    (③1
    粉土
    (③2
    淤泥质土
    (③3
    粉质黏土
    (③4
    c直快/kPa 最小值 8.84 4.00 6.00
    最大值 23.28 14.00 12.00
    平均值 14.38 9.58 9.29
    变异系数 0.27 0.27 0.28
    φ直快/(°) 最小值 9.25 26.00 10.00
    最大值 21.36 35.70 15.50
    平均值 13.83 31.52 11.87
    变异系数 0.19 0.10 0.17
    c固快/kPa 最小值 10.38 6.95 8.00 9.00
    最大值 22.41 15.18 15.00 16.00
    平均值 15.48 10.45 11.14 11.50
    变异系数 0.22 0.23 0.22 0.23
    φ固快/(°) 最小值 11.53 29.22 12.00 14.00
    最大值 24.47 36.75 16.00 24.00
    平均值 16.81 32.92 13.50 18.53
    变异系数 0.19 0.08 0.11 0.18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10.  地基承载力成果
    Table 10.  Results of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研究方法 黏性土 (③1 粉土(③2 淤泥质土(③3 粉质黏土(③4
    物性法 f0/kPa 135.87 194.55 87.58 152.03
    原位法 静探法 f0/kPa 78.68 168.40 88.20 108.03
    标贯法 f0/kPa 104.98 173.10 110.00
    十字板法 fk/kPa 65.97 98.00
    理论法 公式(1) fa/kPa 113.43 115.80 82.10 131.18
    公式(2) fk/kPa 107.15 144.75 70.97 125.82
    经验法 公式(1) f0/kPa 129.50 162.80 105.00 141.90
    公式(2) fk/kPa 113.50 143.10 100.48 115.73
      注:f0fafk分别为承载力基本值、特征值、标准值。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
  • 表 11.  压缩及标贯指标统计表
    Table 11.  Statistics of compression and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index
    指标 统计项目 黏性土
    (③1
    粉土
    (③2
    淤泥质土
    (③3
    粉质黏土
    (③4
    a/MPa−1 最小值 0.22 0.10 0.49 0.17
    最大值 0.70 0.21 1.08 0.80
    平均值 0.46 0.15 0.77 0.44
    变异系数 0.24 0.18 0.20 0.27
    Es1-2/MPa 最小值 2.60 8.30 2.10 2.50
    最大值 7.30 16.00 3.60 7.20
    平均值 4.30 11.90 2.90 4.50
    变异系数 0.23 0.16 0.13 0.21
    N/击 最小值 1.20 4.30 1.00 2.00
    最大值 4.80 10.30 2.50 7.00
    平均值 2.90 7.20 1.70 4.10
    变异系数 0.28 0.23 0.25 0.25
     | Show Table
    DownLoad: C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