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南部与鄂尔多斯中南部中生代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比较性研究

肖国林, 杨长清, 孙晶, 杨传胜, 杨艳秋. 东海南部与鄂尔多斯中南部中生代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比较性研究[J].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5): 77-80.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79
引用本文: 肖国林, 杨长清, 孙晶, 杨传胜, 杨艳秋. 东海南部与鄂尔多斯中南部中生代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比较性研究[J].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37(5): 77-80. doi: 10.16028/j.1009-2722.2021.079

东海南部与鄂尔多斯中南部中生代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比较性研究

  •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2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肖国林(1962—),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油气地质和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XGL253@163.com
    通讯作者: 杨长清(1965—),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研究与盆地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yangcq65@126.com
  • 加载中
  • 图 1  鄂尔多斯中南部延长组(左)与东海南部侏罗系(右)生烃强度对比

    Figure 1. 

    图 2  东海南部盆地模拟烃类运移聚集NW—SE向剖面

    Figure 2. 

    表 1  东海南部与鄂尔多斯中南部中生代成藏地质条件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Mesozoic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etween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and the south-central Ordos Basin

    对比项目鄂尔多斯中生代坳陷盆地东海南部中生代坳陷-断陷盆地
    烃源条件 烃源层系分布及生烃强度 长7段深湖-半深湖相面积10×104 km2,其中长73亚段的“优质”生油岩近5×104 km2,与长71+2亚段的“中等—好”生油岩共同构成盆地内主力生油岩;长9段的“中等—好”生油岩面积约1.5×104 km2;长4+5段“中等”生油岩面积约0.7×104 km2。长7、长9和长4+5段泥岩的生烃潜力分别占75%、20%和5%;延长组生油岩累计生烃强度(104 t/km2)为50~500,湖盆中心高于500,最高550;整体平均值为200 T3—J2“中等—好”烃源岩面积约 5×10 4 km2;K12—K21“中等”烃源岩面积近8×104 km2。T3—J2层和K12—K21层暗色泥岩分别为位居第1和第2的生烃岩,生烃潜力分别占60%和40%;生烃强度(104 t/km2)T3—J2层为50~500,东部>500,最高600;K12—K21层为50~300,东部>300,最高400。2层累计平均值为178
    有机质 丰度 长73亚段TOC(%)=6~16,最高42.01,均值为14.04,S1+S2(mg/g)=10~60,最高159.76,均值为44.81;长71+2亚段TOC=0.40~5.96,均值为2.19,S1+S2=0.16~18.54,均值为5.61;长9段TOC=0.53~6.08,均值为2.18,S1+S2=0.42~16.63,均值为5.24;长4+5段TOC=0.51~1.95,均值为1.37,S1+S2=1.33~3.26,均值为2.30 海域T3—J2泥岩TOC(%)=1.4 ~1.6 ,均值为1.22,S1+S2(mg/g)=1.60~2.78,总烃含量为500×10−6;陆区T3浅湖相-深湖相深灰色泥岩、灰黑色炭质泥岩TOC(%)=0.28~14.96,绝大多数介于1.0~2.0之间,均值为2.36,S1+S2(mg/g)=0.02~2.07
    类型 Ⅰ~Ⅱ1为主,少量Ⅱ2型,属倾油型 T3—J2层泥岩:Ⅱ2—Ⅲ型,局部Ⅱ1型,油气并存型;煤层:Ⅲ型为主,部分Ⅱ型,倾气型
    成熟度 Ro为0.65%~1.16%,均值为±0.96%,处于成熟—生油高峰期 海域2 500 m以下Ro=0.65~1.2%,处于成熟—生油高峰期
    储集条件 储集岩分布及物性特征 T3期开阔平缓的湖盆东北部,以长8、长6和长2+3段的三角洲相砂岩为主,呈大面积连续分布;长6段中细砂岩孔隙度Φ(%)=5.9~14,均值为9.3,渗透率K(10−3 μm2)=0.05~1.8,均值为0.507;长2段细砂岩Φ=7.9~16.5,均值为12.5,K=0.04~1.68,均值为0.608。坡度较大的湖盆西部和南部,长8水下扇、扇三角洲相砂岩Φ=5.4~16.6,均值为8.7,K=0.05~1.56,均值为0.241;湖盆内部长71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岩及长72细粒重力流和浊积砂体等粉细砂岩等Φ=4.0~10.6,均值为7.8,K=0.01~1.35,均值为0.145。延安组延10和延9段向下切入延长组的河流相砂岩等物性较好,属常规储层 T3—J2层受海侵影响的滨岸砂体、近岸冲积扇砂体、滨海(湖)砂体、入海(湖)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等,分布较局限,FZ13构造砂岩Φ(%)=5.8~8.97,均值为7.36,FZ10构造砂岩Φ=5.78~9.96,均值为8.17,均属于低孔渗致密层;K12—K21层滨浅海(湖)及三角洲分流河道砂岩,埋深<2 300 m时Φ=18.5~26.5,渗透率K(10−3 μm2)=1.3~128,为中—高孔、中渗储层;埋深2 300~3 100 m时Φ≈10%,埋深>3 100 m时,Φ≤10%,较为致密
    成藏组合配置 围绕盆地内长7、长9和长4+5段3套生油层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包括“下生上储”“上生下储”和“三明治式自生自储”3类 J1+2层是主力生烃层,K12—K21层是次要生烃层。J、K内部“自生自储”,J与K层之间“下生上储”或J、K与基底之间“上生下储”3类
    油-源
    对比
    长2段石油源于长4+5段泥岩,长6、长72和长71石油均来自长7段泥岩,长8段石油来自长7和长9段泥岩,长9段石油主要来自长9段,其次为长7、长8段油源,长10段石油主要来自长9段;侏罗系石油均源于延长组 J1+2层钻获的油侵砂岩,其原油均来自侏罗系暗色泥岩
    生、排
    烃史
    延长组生油岩于早—中侏罗世开始小规模生烃,但无排烃,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在构造热事件异常高地温影响下经历快速大量生、排烃和运聚过程,晚白垩世之后基本停止生烃,之前生成的油气因后期构造稳定而得以完好保存 T3—J2和K12—K21层烃源岩均有2期生、排烃高峰。T3—J2层烃源岩生、排烃始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达到高峰;K12—K21层烃源岩生、排烃始于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末期达到高峰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2)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45
  • PDF下载数:  11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1-04-06
刊出日期:  2021-05-2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