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西晚更新世以来3期海侵与古河道研究

鲁庆伟, 郭维, 石文学, 王西玉, 詹健, 贾超. 渤海湾西晚更新世以来3期海侵与古河道研究[J]. 地质通报, 2021, 40(4): 480-490.
引用本文: 鲁庆伟, 郭维, 石文学, 王西玉, 詹健, 贾超. 渤海湾西晚更新世以来3期海侵与古河道研究[J]. 地质通报, 2021, 40(4): 480-490.
LU Qingwei, GUO Wei, SHI Wenxue, WANG Xiyu, ZHAN Jian, JIA Chao. Study on the three stages of transgression and paleochannel of western Bohai Bay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21, 40(4): 480-490.
Citation: LU Qingwei, GUO Wei, SHI Wenxue, WANG Xiyu, ZHAN Jian, JIA Chao. Study on the three stages of transgression and paleochannel of western Bohai Bay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21, 40(4): 480-490.

渤海湾西晚更新世以来3期海侵与古河道研究

  •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天津1:5万静海(J50E007012)、唐官屯(J50E008012)幅区域地质调查》(编号:DD20160042-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鲁庆伟(1982-), 男, 硕士, 高级工程师, 从事区域地质及第四纪地质工作。E-mail: qingweilu@163.com
  • 中图分类号: P531;P534.63+1

Study on the three stages of transgression and paleochannel of western Bohai Bay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 通过对钻孔岩心详细的沉积特征、微体古生物、测年(AMS 14C、OSL)等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受到区域性的3期海侵事件影响,多表现为边缘海滨海湖沼相沉积。同时,追踪了3期海侵最大影响边界:晚更新世早期最大海侵(第3海侵层)位于唐官屯-西长屯-梁头镇;晚期最大海侵(第2海侵层)位于大黄洼-三呼庄一带;全新世海侵(第1海侵层)使整个研究区受到影响,其最大影响边界需进一步开展向西追踪工作,前人资料显示可西至文安县。另外,晚更新世以来发育4期古河道,且影响和制约海侵层及影响范围。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晚更新世以来的海陆交互沉积地层格架和滨浅海冲海积平原。利用年代学及深海氧同位素MIS(Marine isotope stages)1、3、5阶段3期海侵层标志层位等,对4期古河道形成时代进行了限定。结果表明,自下而上的4期古河道形成于MIS 5、MIS 4、MIS 3晚期-早全新世早期、晚全新世。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演变、陆海变迁及水工环地质调查提供重要的地学资料。

  • 加载中
  • 图 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a)与研究区钻孔位置和海侵范围(b)

    Figure 1. 

    图 2  ZKQ1孔岩性柱、微体古生物统计曲线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

    Figure 2. 

    图 3  ZKQ2孔岩性柱、微体古生物统计曲线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

    Figure 3. 

    图 4  ZKQ3孔岩性柱、微体古生物统计曲线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

    Figure 4. 

    图 5  ZKQ4孔岩性柱、微体古生物统计曲线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

    Figure 5. 

    图 6  ZKT1孔岩性柱、微体古生物统计曲线与沉积环境、地层时代

    Figure 6. 

    图 7  晚更新世以来3期海侵影响及4期古河道联合钻孔对比剖面

    Figure 7. 

    表 1  AMS 14C测年结果

    Table 1.  Dating results of AMS 14C

    序号 实验室编号 野外编号 取样深度/m 测试材料 14C惯用年龄/a BP 日历年龄/cal.a BP
    1 BA161610 ZKQ214C-4 9.95 泥炭 8160±35 9025
    2 BA161612 ZKQ314C-2 9.98 泥炭 7025±35 7880
    3 BA161613 ZKQ314C-3 25.65 泥炭 37850±210 41975
    4 BA161490 ZKQ114C-6 28.30 泥炭 25390±90 29460
    5 BA161492 ZKQ114C-8 10.15 泥炭 7975±35 8910
    6 BA171639 ZKT114C-5 25.35 泥炭 32850±180 36770
    7 BA171638 ZKT114C-4 9.60 泥炭 6805±30 7640
    8 BA161601 ZK114C-3 13.50 泥炭 7125±35 7930
    注:BA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年代实验室编号;14C半衰期为5568 a,自1950年起算
    下载: 导出CSV

    表 2  OSL测年结果

    Table 2.  Dating results of OSL

    序号 实验室编号 送样编号 取样深度/m 测试材料 U /10-6 Th /10-6 K /% 质量含水量/% 等效剂量/Gy 年龄/ka 误差/ka
    1 2017A
    097
    ZKQ1
    OSL-2
    37.20 粉砂 1.75 8.73 2.2 2.98 330.6 83.5 ±8.4
    2 2017A
    188
    ZKT1
    OSL-2
    53.30 粉砂 1.02 6.01 2.06 19.42 >375.0 >119.4 /
    注:2017A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海洋地质实验检测中心实验室编号
    下载: 导出CSV
  • [1]

    天津市地质矿产局. 天津市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2: 3-142.

    [2]

    姚政权, 郭正堂, 陈宇坤, 等. 渤海湾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26(1): 9-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DZ200601003.htm

    [3]

    鲁庆伟, 王强, 詹健, 等. 渤海湾西岸沧县隆起中更新世地层间断[J]. 古地理学报, 2018, 20(4): 665-67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LX201804011.htm

    [4]

    李庶波, 王岳军, 张玉芝, 等. 南太行山中新生代隆升过程: 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 39(3): 460-46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GYK201503010.htm

    [5]

    孟元库, 汪新文, 陈杰. 太行山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地质学证据[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5, 35(1): 15-28. doi: 10.3969/j.issn.1674-9057.2015.01.003

    [6]

    大港油田地质编辑委员会. 中国石油地质志[M]. 卷四, 大港油田.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1: 74-113.

    [7]

    赵松龄, 杨光复, 苍树溪, 等. 关于渤海湾西岸海相地层与海岸线问题[J]. 海洋与湖沼, 1978, 9(1): 15-2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FZ197801001.htm

    [8]

    阎玉忠, 王宏, 李凤林, 等. 渤海湾西岸晚更新世沉积的差异性特征[J]. 第四纪研究, 2006, 26(3): 321-326. doi: 10.3321/j.issn:1001-7410.2006.03.002

    [9]

    王强, 张玉发, 袁桂邦, 等. MIS3阶段以来河北黄骅北部地区海侵与气候期对比[J]. 第四纪研究, 2008, 28(1): 79-95. doi: 10.3321/j.issn:1001-7410.2008.01.009

    [10]

    李凤林. 渤海湾西岸环境地质图集[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6, 8: 35-38.

    [11]

    耿秀山. 中国东部陆架的海底古河系[J]. 海洋科学, 1981, 5(2): 21-2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KX198102004.htm

    [12]

    吴忱. 河北平原的地面古河道[J]. 地理学报, 1984, 39(3): 268-276. doi: 10.3321/j.issn:0375-5444.1984.03.007

    [13]

    吴忱, 王子惠, 许清海. 河北平原的浅埋古河道[J]. 地理学报, 1986, 41(4): 332-340. doi: 10.3321/j.issn:0375-5444.1986.04.005

    [14]

    吴忱, 朱宣清, 何乃华, 等. 华北平原古河道的形成研究[J]. 中国科学, 1991, 2: 188-197. doi: 10.3321/j.issn:1006-9240.1991.02.002

    [15]

    郑永良, 林美华. 辽东湾水下古河道的初步探讨[C]//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4.

    [16]

    王明田, 庄振业, 葛淑兰, 等. 辽东湾中北部浅层埋藏古河道沉积特征及对海上工程的影响[J]. 黄渤海海洋, 2000, 18(2): 18-24. doi: 10.3969/j.issn.1671-6647.2000.02.003

    [17]

    韩美, 李道高, 赵明华, 等.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面古河道研究[J]. 地理科学, 1999, 14(5): 451-456. doi: 10.3969/j.issn.1000-0690.1999.05.013

    [18]

    李道高, 赵明华, 韩美, 等. 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研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 20(1): 23-2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DZ200001003.htm

    [19]

    李从先, 范代读, 杨守业, 等. 中国河口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层序特征和形成[J]. 古地理学报, 2008, 10(1): 87-9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LX200801015.htm

    [20]

    汪品先, 闵秋宝, 卞云华, 等. 我国东部第四纪海侵地层的初步研究[J]. 地质学报, 1981, (1): 1-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XE198101000.htm

    [21]

    王强, 李凤林. 渤海湾西岸第四纪海陆变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3, 3(4): 83-8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DZ198304012.htm

    [22]

    王强, 李凤林, 李玉德, 等. 对渤海西南岸平原第四纪海侵命名的讨论[J]. 海洋学报, 1986, 8(1): 71-81.

    [23]

    李元芳, 安凤桐. 天津平原第四纪微体化石群及其古地理意义[J]. 地理学报, 1985, 40(2): 165-16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B198502006.htm

    [24]

    高秀林, 王强, 李玉德, 等. 从天津P8孔看中更新世末期以来海侵期、气候期对比问题[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6, 6(1): 53-6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DZ198601007.htm

    [25]

    赵希涛, 张景文, 焦文强, 等. 渤海湾西岸的贝壳堤[J]. 科学通报, 1980, 6: 279-28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TB198006012.htm

    [26]

    王强, 袁桂邦, 张熟, 等.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陆海相互作用[J]. 第四纪研究, 2007, 27(5): 775-786. doi: 10.3321/j.issn:1001-7410.2007.05.019

    [27]

    王宏, 陈永胜, 田立柱, 等.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 古气候与海面变化[J]. 地质通报, 2011, 30(9): 1405-14011.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11.09.009 http://dzhtb.cgs.cn/gbc/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10909&flag=1

    [28]

    岳军, 张宝华, 耿秀山, 等. 渤海湾西岸的几道贝壳堤[J]. 地质学报, 2012, 86(3): 522-534. doi: 10.3969/j.issn.0001-5717.2012.03.014

    [29]

    国际地层委员会. 国际年代地层表(v2018/08)[S]. 2018年8月(中文版).

    [30]

    赵华, 卢演俦, 张金起, 等. 天津大直沽晚第四纪沉积物红外释光测年及环境变迁年代学[J]. 地质科学, 2002, 37(2): 174-183. doi: 10.3321/j.issn:0563-5020.2002.02.005

    [31]

    李凤林, 王宏, 闫玉忠, 等. 渤海湾西岸滨海平原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间断[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4, 27(3): 124-13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HWJ200403008.htm

    [32]

    王强, 李从先. 中国东部沿海平原第四系层序类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 26(4): 39-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DZ200904010.htm

    [33]

    谢叶彩, 王强, 龙桂, 等. 珠江口小榄镇-万顷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海侵层序[J]. 古地理学报, 2014, 16(6): 835-85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LX201406007.htm

    [34]

    吴标云, 李从先.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12-151.

    [35]

    王强, 田国强. 中国东部晚第四纪海侵的新构造背景[J]. 地质力学学报, 1999, 4(4): 42-4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X199904004.htm

    [36]

    陈宇坤, 李振海, 邵永新, 等. 天津地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剖面研究[J]. 地震地质, 2008, 30(2): 383-3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8.02.005

    [37]

    陈永胜, 王宏, 裴艳东, 等.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3): 747-75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CDZ201203019.htm

    [38]

    Yi L, Lai Z, Yu H, et al. Chronologies of sedimentary changes in the south BohaiSea, China: constraints from luminescence and radiocarbon dating[J]. Boreas, 2013, 42(2): 267-284. doi: 10.1111/j.1502-3885.2012.00271.x

    [39]

    胥勤勉, 袁桂邦, 张金起, 等. 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J]. 地质学报, 2011, 85(8): 1352-136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XE201108010.htm

    [40]

    赵勇, 王强, 李瑞杰, 等. 北京平原区南部PGZ01孔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环境意义[J]. 古地理学报, 2018, 20(2): 337-34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DLX201802014.htm

    [41]

    秦磊, 詹华明, 宋小军, 等. 基于遥感技术的静海县浅埋古河道分析[J].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8, 31(4): 321-327. doi: 10.3969/j.issn.1672-4135.2008.04.007

    [42]

    赵艳霞, 徐全洪, 刘芳圆, 等. 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 3-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KJ201301002.htm

    [43]

    韩桂荣, 徐孝诗, 辛春英. 黄海、渤海埋藏古河道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C]//中国海洋研究所. 海洋科学集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79-87.

    [44]

    李凡, 于建军, 姜秀珩, 等. 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J]. 海洋与湖沼, 1991, 22(6): 501-50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YFZ199106000.htm

    [45]

    李凡, 张秀荣, 李永植, 等. 南黄海埋藏古三角洲[J]. 地理学报, 1998, 53(3): 238-244. doi: 10.3321/j.issn:0375-5444.1998.03.006

    [46]

    吴忱, 许清海, 阳小兰. 论华北平原的黄河古水系[J]. 地质力学学报, 2000, 6(4): 1-9. doi: 10.3969/j.issn.1006-6616.2000.04.001

    [47]

    胡广元. 渤海湾全新世海侵前的古环境[D].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天津市城市地质报告. 2008.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 天津市煤炭地下气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6.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天津市平原区1: 5万重力调查报告. 2008.

  • 加载中

(7)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28
  • PDF下载数:  1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9-08-22
修回日期:  2019-12-10
刊出日期:  2021-04-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