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OCAD软件的渤中凹陷428构造带三维地质建模

盛世强, 戴黎明, 李法坤, 李菊红. 基于GOCAD软件的渤中凹陷428构造带三维地质建模[J].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3): 91-100.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34
引用本文: 盛世强, 戴黎明, 李法坤, 李菊红. 基于GOCAD软件的渤中凹陷428构造带三维地质建模[J]. 海洋地质前沿, 2023, 39(3): 91-100.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34
SHENG Shiqiang, DAI Liming, LI Fakun, LI Juhong.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the 428 Tectonic Zone in Bozhong Depression using GOCAD software[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23, 39(3): 91-100.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34
Citation: SHENG Shiqiang, DAI Liming, LI Fakun, LI Juhong.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the 428 Tectonic Zone in Bozhong Depression using GOCAD software[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23, 39(3): 91-100. doi: 10.16028/j.1009-2722.2022.034

基于GOCAD软件的渤中凹陷428构造带三维地质建模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洋底高原俯冲和增生机制及其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4217606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盛世强(1992—),男,硕士,主要从事地质工程和三维地质建模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shengshq@163.com
    通讯作者: 戴黎明(1980—),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及其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dlming@ouc.edu.cn
  • 中图分类号: P736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f the 428 Tectonic Zone in Bozhong Depression using GOCAD software

More Information
  • 428潜山构造带位于渤中凹陷中部,是中生代多期次的褶皱叠加和中新生代伸展裂解作用的结果,如何认识该潜山三维几何学特征,对于揭示不同构造期次的叠加-改造过程以及深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三维地震数据、钻井资料,并结合三维地质建模软件GOCAD,构建了428构造带的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对模型中地层和断层展布的几何学特征的详细分析,识别出428构造带及其周缘地区褶皱变形样式,以及潜山内幕断层的交切关系。其中,428东构造区为一元结构,太古宇上覆古生界,褶皱变形在空间上表现为短轴褶皱,其可能为印支和燕山2期褶皱叠加作用的结果;428西构造区以二元结构为主,太古宇上分布古生界和中生界,褶皱变形在空间上表现为背斜和向斜的特征,可能为燕山期褶皱作用的结果。

  • 三维地质建模(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是指利用现代空间信息理论和技术建立的计算机数学模型,其能够反映地质空间内部结构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物理、化学属性等地质特征[1]。现今,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已是油气资源开发、矿产普查、地下空间利用的基础性工作[2]。通过创建三维地质模型,能够对地下主要地质现象,包括构造变形、物质组成及主要地质体空间分布特征等提供更加真实、直观的表达[3-4],对恢复地层三维空间产状变化、褶皱变形样式以及断层组合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地震勘探要求的不断提高、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不断成熟,近30年国内外研发了多款较为成熟的建模软件,包括GOCAD、Surpac[5-6]、PetroMod[7-9]、Micromine[10-11]、RMS等。其中,GOCAD、PetroMod、RMS等软件主要应用于油气勘探、油藏描述等领域。目前,三维地质模型广泛应用于油藏数值模拟、含油孔隙体积计算、油藏状况监测等领域,因此,创建三维地质模型对于油气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应用较为广泛的GOCAD软件作为建模工具,旨在通过其优秀的建模方式及强大的插值算法解决渤海湾盆地,特别是渤中凹陷地区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的问题。

    本文以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东428构造带为例,结合现有的地震剖面,钻井数据等资料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较为精准地刻画出428构造带及周缘地层的褶皱变形样式,以及潜山内幕断层的交切关系,据此推测其地层展布特征及褶皱形成过程。

    本次构造建模主要采用GOCAD(Geological Objected Computer Aided Design)软件。GOCAD最初由法国南锡高等理工学院(INPNancy)开发,自1999年问世以来,如今已得到了世界石油、地矿、工程等多个领域数百家公司、研究院所、大学的广泛使用。从简单的地层建模到复杂的三维油藏模型和岩相分析,该软件大大提升了建模的效率和准确性[12]

    多数插值方法均采用连续多项式的方法对点集合进行插值计算,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且容易计算和理解,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多数情况下集合中的点是非常分散的,离散程度超出了插值计算表达式的收敛范围,这就会导致插值计算结果与预期结果或实际地形地貌有较大出入[13]。法国 MALLET J L教授首次提出离散光滑插值算法DSI(Discrete Smooth Interpolation),该算法可以在地质模型中对曲面、曲线进行效果较为理想的插值计算,平滑过渡,弥补其他算法在复杂地质情况下的缺陷。同时对经常出现的地层不连续、尖灭、减薄等现象模拟效果也比较理想,在数据各向异性、地质构造不连续、断层复杂的情况下均有十分优秀的插值计算结果[14]

    离散光滑插值计算不同于其他方法的多项式累计求和,其中心思想与微分方程的有限元方法近似,利用点集合中已知的点作为数据体的物理特征转化为线性约束,在插值的过程中加以利用,生成插值结果。与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法等插值算法相比较,GOCAD软件中的离散光滑插值能够自动对建模网格进行调整,使用过程中在工作流中修改边界条件或地层断层样式,该算法能够实时计算、模拟出新的建模结果,真正做到交互式建模。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地质特征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问题都对插值算法提出了挑战,传统算法面对复杂条件往往捉襟见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离散光滑插值算法对地质模型的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具有较为完善的模拟结果,这些特点使得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离散光滑插值算法具有重要地位。

    GOCAD另一个重要特点即Workflow半自动化建模。通过构造模型(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建模可建立地质体构造模型,模拟层位或断层的空间位置、相对关系和展布形态。在建模过程中依次设置数据体地质属性、研究区范围、模型精度等参数,GOCAD软件即可自动生成模型。此工作流建模形式大大提升了建模的效率,最大程度地应用可以利用的数据体和地质规律,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图1)。同时,通过调整参数或边界条件等设置,可实现实时交互,对地质体进行计算和综合分析。

    图 1.  构造模型流程图[15]
    Figure 1.  Workflow chart of structure and stratigraphy modeling[15]

    428构造带位于渤中凹陷北部,南北夹持于渤中凹陷和秦南凹陷之间,西接石臼坨凸起,面积约为100 km2,整体呈近EW向展布,且由2个基底隆起组成,分别为西潜山和东潜山[16]图2a)。428构造带及周缘区域以太古宇变质深成岩为基底,东潜山表现为一元结构,基底上覆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图2b),西潜山表现为二元结构,基底上覆古生界和中生界(图2c)。构造带南侧渤中凹陷的前新生代地层主要由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和中生界(侏罗和白垩系)组成;北侧秦南凹陷的前新生代地层主要由中生界(白垩系)组成,缺少古生界(图3)。

    图 2.  研究区构造概况及地震剖面
    (a)渤海海域428构造特征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中的构造位置;(b)428东潜山地震剖面;(c)428西潜山地震剖面
    Figure 2.  Tectonic overview and seismic profile of the study area
    图 3.  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图
    (a)428西潜山层序地层格架;(b)428东潜山层序地层格架;(c)渤中凹陷构造区层序地层格架;(d)秦南凹陷构造区层序地层格架
    Figure 3.  Th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of the study area

    428构造带在南北两侧分别发育2条EW向潜山断裂,其作为边界断层将潜山分别与渤中凹陷和秦南凹陷分割。构造带内部从新生界至古生界均有断层发育,规模不一,多为NE、NEE向,组合样式以斜交式、负花状构造、Y字形构造为主,倾角较大,多数>60°,断层类型多为负反转断层,并后期受到强烈的走滑拉分作用影响。同时,428构造带及周缘地区褶皱变形较为发育,主要表现出穹隆构造特征,但目前关于这些褶皱的空间分布特征[17-18]、形成时间以及是否经历褶皱叠加过程等认识并不清楚。

    GOCAD软件创建地质模型的基础是空间三维地质坐标,从地震剖面图转换成三维坐标点的过程称为剖面数字化,需要经过建立工区、剖面解释、生成坐标等前期工作之后,便能够得到GOCAD地质建模软件能够使用的三维地质坐标(图4)。

    图 4.  研究区地震剖面解释范围
    Figure 4.  The scope of seismic profil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study area

    在工区建立完毕后,在解释地震剖面得到的地层线(中生界T8,古生界Tg4,太古宇Tg8)基础之上(图5a),即可使用软件内的导出功能将多段线转换成所需要的三维地质坐标(图5b)。

    图 5.  震剖面解释和三维地质坐标
    Figure 5.  The basic processes of creating the 3D geological model

    GOCAD软件相较其他地质建模平台,能够同时在构造地质层面和油气资源勘探层面对工区进行精细建模和详尽分析。本文以428构造带潜山为中心,南侧渤中凹陷构造区为例,依照GOCAD软件中内嵌的Workflow流程,分别对潜山及潜山周缘地层进行建模。建模基本流程如下:

    (1)在时间域中创建地层柱(Stratigraphic column),将前期准备工作中三维数据体作为参与构造建模的地层,设置地层沉积顺序以及定义沉积接触关系,包括整合、不整合接触、剥蚀作用,地层超覆等(图6a)。

    图 6.  创建三维地质模型基础流程
    (a)设置目标断层沉积顺序和接触关系;(b)设定模型工区范围
    Figure 6.  Basic processes for creating the 3D geological model of 428 tectonic

    (2)断层对于地层的改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置断层类型,包括正断层、逆断层及走滑断层。

    (3)研究区包括平面和垂向边界,平面边界可通过已知曲面或自行划定不规则多边形(polygon)进行数字化,同时可以利用编辑或移除点对边界进行调整,最后计算出垂向边界(图6b)。

    (4)分别对平面分辨率和垂向分辨率进行赋值,以决定断层模型的精细度,通过调整数据拟合与平滑之间的权重以达到最佳的建模效果。同时,还需对初步建立的断层网络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对已输入点的筛选、对断层平面和垂向范围的扩大或者缩小、对断层接触关系的编辑和修改(图7a)。

    图 7.  创建断层、地层格架以及生成三维模型
    (a)编辑断层组合关系创建断层格架;(b)优化地层网格精度创建地层格架;(c)选择所需地层生成三维地质模型
    Figure 7.  Creating faults, stratigraphic grids and generating 3D models

    (5)选择之前已设置好的地层,DSI插值算法通过数据点之间的距离以及相对位置自动识别地层关系,并划分地层单元。与断层建模相类似,调整地层光滑程度以及与地层数据点之间拟合程度,对地层数据点筛选编辑来创建地层模型。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建模步骤对计算机性能具有一定的要求,在建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数据与最终表达,创建出符合地质事实,尽可能精细的地层、断层模型(图7b)。

    (6)根据上述地层断层模型,根据所需模型精细度定义平面网格尺寸以及垂向网格数量或网格厚度对地质网格进行创建,生成三维地质模型,至此地质构造模型创建完成(图7c)。

    依照上述步骤,生成了428构造带及其周缘三维地质模型。本文将通过该模型分别对428构造带、南侧渤中凹陷以及北侧秦南凹陷展开构造变形分析。

    428构造带可划分为西潜山和东潜山,构造等高线整体呈“两高一低”的形态特征。其中,西潜山分布中生界和古生界,中生界较厚,古生界较薄,2套地层均表现为褶皱变形特征,主要由2个向斜和1个背斜组成。向斜褶皱枢纽为NNE向,两翼不等长呈非对称形态,轴面倾角均约为45°,其中,褶皱长翼末端地层逐渐歼灭,短翼地层弯曲变形形态保持一致,具有相似褶皱的特征。背斜褶皱枢纽为SN向,两翼倾角不同,具有倒转褶皱的变形特征。另一向斜褶皱变形较为平缓,枢纽为NNE向,褶皱轴面近直立(图8a),其轴向与燕山期华北克拉通挤压方向(SE—NW向)近似垂直,因此,这种褶皱变形特征说明西潜山主要经历了燕山期变形,印支期变形较少,这可能是由于燕山期对该区域的作用将印支期的一些地质记录破坏掉,导致印支期变形并不明显。东潜山为一元结构,太古宇变质深成岩基底上覆古生界,无中生界。从古生界空间分布形态来看,主要由一系列短轴褶皱组成,褶皱枢纽为NNE向,两翼长度不一(图8b),该短轴褶皱可能为印支期和燕山2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

    图 8.  428构造带空间三维几何学特征
    Figure 8.  Spatial three-dimensional geometry of the 428 tectonic zone

    428构造带南侧渤中凹陷构造区以太古宇变质深成岩为基底,上覆古生界寒武—奥陶系和中生界白垩系,中生界较厚,古生界较薄。结合剖面(图9a)可以看到,靠近428构造带古生界沿F1断层(断层位置见图2a)逐渐被削截殆尽,呈现出典型的薄底构造特征,而中生界虽局部地区有削截,但整体保留较为完整,褶皱变形较为明显。这些褶皱多以构造穹窿或短轴褶皱为特征,短轴褶皱的枢纽主要呈NNE向,两翼倾角均较为平缓(图9b)。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这些褶皱整体呈雁列式分布,结合该区域没有古生界变形(不存在古地形),其形成的原因可能与EW向的控制断层F1有关,是一系列燕山期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这是因为平行于印支期挤压方向的边界断层F1在燕山期可能具有压扭性质期。在古生界空间分布图中(图9c),古生界同样也发育少量褶皱,褶皱枢纽多为NWW向,变形较为平缓,整体呈短轴褶皱特征分布,说明这些褶皱是印支期和燕山期褶皱叠加作用的结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生界和古生界变形具有明显的不协调性,这也说明2套地层的变形机制存在差异。

    图 9.  428南侧渤中凹陷褶皱样式及变形差异。
    Figure 9.  Differences in style and deformation of folds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south of the 428 tectonic zone

    428构造带北侧秦南凹陷构造区以太古宇变质深成岩为基底,上覆中生界白垩系,无古生界分布。中生界发育一系列褶皱和穹窿构造,褶皱变形较为平缓,枢纽多为EW向,与428构造带控制断层F2(断层位置见图2a)方向相同,可能是一系列断层相关褶皱。同时该构造区还有“透镜体”构造发育(图10a),通过模型截取剖面(图10b),该构造呈透镜化分布,可能是燕山期逆冲推覆作用的结果。

    图 10.  428北侧秦南凹陷褶皱空间几何特征
    Figure 10.  Spatial geometric features of folds in the Qinnan Depression north of the 428 tectonic zone

    (1)以往对428构造带的认识还停留在二维地震剖面,平面等值线的基础上,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并不能详细反映出研究区的具体三维构造特征以及空间几何学形态。对428构造带及周缘地区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可以清晰、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地层产状分布特征、断层组合关系以及褶皱变形特征。

    (2)GOCAD是一款功能强大的三维地质建模平台,利用软件内嵌的离散平滑插值算法(DSI),在不需要大量数据的情况下,可以较为真实地创建出三维地质模型,并且可以实现同步修改,实时交互。

    (3)428构造带及周缘地区褶皱发育丰富,褶皱轴向主要呈NNE向,其中428西潜山主要受燕山期构造运动的挤压,印支期变形不明显,428东潜山的褶皱变形可能是印支期和燕山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南部渤中凹陷构造区中生界受到燕山期挤压作用产生褶皱变形,且呈雁列式分布,古生界褶皱则是印支和燕山2期构造叠加的结果;北部秦南凹陷中生界具有透镜体构造特征,可能是燕山期逆冲推覆作用的结果。

  • 图 1  构造模型流程图[15]

    Figure 1. 

    图 2  研究区构造概况及地震剖面

    Figure 2. 

    图 3  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图

    Figure 3. 

    图 4  研究区地震剖面解释范围

    Figure 4. 

    图 5  震剖面解释和三维地质坐标

    Figure 5. 

    图 6  创建三维地质模型基础流程

    Figure 6. 

    图 7  创建断层、地层格架以及生成三维模型

    Figure 7. 

    图 8  428构造带空间三维几何学特征

    Figure 8. 

    图 9  428南侧渤中凹陷褶皱样式及变形差异。

    Figure 9. 

    图 10  428北侧秦南凹陷褶皱空间几何特征

    Figure 10. 

  • [1]

    吴志春, 郭福生, 姜勇彪, 等. 基于地质剖面构建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研究[J]. 地质与勘探, 2016, 52(2): 363-375.

    [2]

    陈麒玉, 刘刚, 何珍文, 等. 面向地质大数据的结构-属性一体化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现状与展望[J]. 地质科技通报, 2020, 39(4): 51-58.

    [3]

    陈国旭,田宜平,张夏林,等. 基于勘探剖面的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及不确定性分析[J]. 地质科技情报,2019,38(2):275-280.

    [4]

    张文彪, 段太忠, 刘彦锋, 等. 定量地质建模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地质科技情报, 2019, 38(3): 264-275.

    [5]

    KUMAR T S S. Resource modelling of iron ore deposit using Surpac software[J].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India, 2021, 97(5): 559.

    [6]

    罗周全,吴亚斌,刘晓明,等. 基于SURPAC的复杂地质体FLAC3D模型生成技术[J]. 岩土力学,2008,29(5):1334-1338.

    [7]

    BACHIR S A M. 中国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番禺低凸起热史模拟及油气运移分析[D].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2006.

    [8]

    陈承声, 史树勇, 王云鹏. 基于PetroMod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五峰-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吸附模拟研究[J]. 地球化学, 2019, 48(6): 602-612.

    [9]

    廖玲玲, 王云鹏. 利用包裹体PVTx和PetroMod盆地模拟系统反演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古流体压力[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 34(5): 955-959.

    [10]

    卢大超, 付友山. 三维矿产资源评价软件MICROMINE在金属矿山资源储量估算中的应用: 以吉林舒兰季德钼矿为例[J]. 世界地质, 2010, 29(3): 450-458.

    [11]

    郑文宝, 黎枫佶, 唐菊兴, 等. 基于Micromine软件下地质统计学在甲玛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储量计算中的应用[J]. 地质与勘探, 2011, 47(4): 726-736.

    [12]

    赵增玉, 陈火根, 潘懋, 等. 基于GOCAD的宁芜盆地云台山地区三维地质建模[J]. 地质学刊, 2014, 38(4): 652-656.

    [13]

    刘智勇. 曲面插值算法在三维地质建模中的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6.

    [14]

    王长海, 陈碧宇. 基于离散光滑插值的三维地质体构造网格模型[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4, 31(6): 600-607.

    [15]

    王金艳, 鲁人齐, 张浩, 等.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新生界三维地质构造建模[J]. 地震学报, 2020, 42(2): 216-230.

    [16]

    徐春强, 张震, 王晨杰, 等. 渤海海域428潜山地层结构特征及勘探潜力[J]. 海洋地质前沿, 2020, 36(11): 52-58.

    [17]

    王宇, 徐春强, 郭玲莉, 等.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东428潜山构造成因解析: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度揭示[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 45(1): 219-228.

    [18]

    武子涵,于海波,张参,等.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近S-N向走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在中生代期间的调节转换作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3,43(1):71-81.

  • 期刊类型引用(4)

    1.  刘超,吕三和,周圣川,刘鹏超,李杨. 多源三维地质模型集成方法研究与应用. 地理空间信息. 2025(03): 77-80 . 百度学术
    2.  郭福钟,郑博文,祁生文,李航,朱焕春,岳云艳,谢焕忠.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与方法综述. 工程地质学报. 2024(03): 1143-1153 . 百度学术
    3.  闫福根,钟坤,李爽,高厚. 基于地质模型的岩体结构面三维网络模拟研究.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4(12): 203-216 . 百度学术
    4.  武子涵,于海波,张参,戴黎明,李法坤.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近S-N向走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在中生代期间的调节转换作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3(01): 71-8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 加载中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访问量Chart context menu近一年内文章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统计信息摘要浏览量PDF下载量2024-062024-072024-082024-092024-102024-112024-122025-012025-022025-032025-042025-0500.511.522.5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类别分布DOWNLOAD: 2.1 %DOWNLOAD: 2.1 %摘要: 97.9 %摘要: 97.9 %DOWNLOAD摘要Highcharts.com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5.0.7Chart context menu访问地区分布其他: 9.3 %其他: 9.3 %其他: 0.4 %其他: 0.4 %Rochester: 0.4 %Rochester: 0.4 %上海: 1.8 %上海: 1.8 %临汾: 0.4 %临汾: 0.4 %伊利诺伊州: 0.4 %伊利诺伊州: 0.4 %北京: 3.5 %北京: 3.5 %南京: 0.4 %南京: 0.4 %南昌: 0.2 %南昌: 0.2 %南通: 0.2 %南通: 0.2 %台州: 0.7 %台州: 0.7 %哥伦布: 0.2 %哥伦布: 0.2 %嘉兴: 0.5 %嘉兴: 0.5 %天津: 0.2 %天津: 0.2 %宣城: 0.2 %宣城: 0.2 %广州: 0.7 %广州: 0.7 %张家口: 0.9 %张家口: 0.9 %杭州: 0.5 %杭州: 0.5 %武汉: 1.1 %武汉: 1.1 %深圳: 0.5 %深圳: 0.5 %湖州: 0.4 %湖州: 0.4 %漯河: 0.2 %漯河: 0.2 %芒廷维尤: 58.2 %芒廷维尤: 58.2 %芝加哥: 1.3 %芝加哥: 1.3 %莫斯科: 4.4 %莫斯科: 4.4 %西宁: 11.9 %西宁: 11.9 %运城: 0.4 %运城: 0.4 %连云港: 0.2 %连云港: 0.2 %邯郸: 0.4 %邯郸: 0.4 %随州: 0.2 %随州: 0.2 %其他其他Rochester上海临汾伊利诺伊州北京南京南昌南通台州哥伦布嘉兴天津宣城广州张家口杭州武汉深圳湖州漯河芒廷维尤芝加哥莫斯科西宁运城连云港邯郸随州Highcharts.com

(1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13
  • PDF下载数:  112
  • 施引文献:  6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2-02-07
刊出日期:  2023-03-28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