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构造域与油气勘探

叶和飞, 罗建宁, 李永铁, 童箴言, 余谦, 王小龙, 朱同兴, 冯心涛. 特提斯构造域与油气勘探[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0, 20(1): 1-27.
引用本文: 叶和飞, 罗建宁, 李永铁, 童箴言, 余谦, 王小龙, 朱同兴, 冯心涛. 特提斯构造域与油气勘探[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0, 20(1): 1-27.
YE He-fei, LUO Jian-ning, LI Yong-tie, TONG Zhen-yan, YU Qian, WANG Xiao-long, ZHU Tong-xing, FENG Xin-tao. Tethyan tectonic domain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J].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2000, 20(1): 1-27.
Citation: YE He-fei, LUO Jian-ning, LI Yong-tie, TONG Zhen-yan, YU Qian, WANG Xiao-long, ZHU Tong-xing, FENG Xin-tao. Tethyan tectonic domain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J]. Sedimentary Geology and Tethyan Geology, 2000, 20(1): 1-27.

特提斯构造域与油气勘探

Tethyan tectonic domain and petroleum exploration

  • Klemme和Ulmishek(1991)将全球已探明的油气可采储量分为四大域:特提斯域、北方欧亚域、南方冈瓦纳域和太平洋域。其中特提斯域内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
    板块学说进入大陆之后,给特提斯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是新特提斯海消亡的产物,而现今提出的古特提斯和基梅里造山带已突破Suess原提出的时空范围,其演化时间已延长到古生代,地域上已达亚洲中纬度地区。中国的青藏高原、扬子地块、华北地块及塔里木地块等属于特提斯构造域范围内。特提斯巨型构造域虽然在走向上有明显的分段性,但其形成演化存在可比性。笔者认为以扎格罗斯带为代表的新特提斯可与喜马拉雅新特提斯对比。
    阿拉伯地台至扎格罗斯山前坳陷与中国境内青藏高原地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①发育自寒武纪至第三纪连续沉积了厚度5000~12000m的海相沉积,具典型的被动边缘沉积特征。区内广泛发育侏罗纪至老第三纪的海相沉积;②区内泥盆纪、晚侏罗世、白垩纪及第三纪发育有礁灰岩,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及第三纪发育有白云岩、硬石膏、岩盐、滩岩等,在晚侏罗世、早中白垩世及老第三纪始新世均发育有油页岩;③自早古生代至新生代具多元生烃地层单元组合,具多套生、储、盖组合,具多旋回演化历程。
    青藏高原有巨厚的沉积建造,特别是中国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老第三系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主要含油气盆地(面积大于104km2)有羌塘、昌都、措勤、比如、日喀则、岗巴-定日、昂拉、库木库里、可可西里等大中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发育有厚达万米以上的沉积岩系,有丰富的生油岩,并有3~6个生、储、盖层组合,具有良好的生油地质条件。
    青藏高原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上叠在稳定陆块之上,不是统一的造山带。它保存有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盆地的原型。自上新世晚期至今,藏北高原上升4000m,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系统下的整体抬升,包含静中动和动中静的哲理。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是不能产生和消灭的。喜马拉雅运动的强度被人为地扩大。特提斯域的油气勘探范围应逐渐从新特提斯域走进古特提斯域。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2
  • PDF下载数:  4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1998-12-02
刊出日期:  2000-03-30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