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

陈炳蔚, 艾长兴. 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J]. 地球学报, 1984, (02): 0-0.
引用本文: 陈炳蔚, 艾长兴. 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J]. 地球学报, 1984, (02): 0-0.

对横断山区地槽多旋回发展的初步认识

  • 自黄汲清教授于1945年首次提出地槽褶皱系的多旋回发展概念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引用。他指出我国多数地槽褶皱系都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点。经过对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地槽褶皱系的深入研究、对比之后,初步建立了多旋回发展的模式。现以横断山区地槽为例来讨论该褶皱带中的多旋回发展特点。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川、滇四省、区交接地带,其地质构造位置,正处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段拐弯部位,恰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拼合地带。根据作者在“三江地质志”构造组最近总结的资料,可把横断山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如下(图1):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4
  • PDF下载数:  4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1984-04-01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