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边界中西段地层划分与对比

付超, 李俊建, 唐文龙, 张锋, 任军平, 党智财, Orolmaa Demberel, Tumurtogoo Onongyn. 中蒙边界中西段地层划分与对比[J]. 地质通报, 2016, 35(4): 503-518.
引用本文: 付超, 李俊建, 唐文龙, 张锋, 任军平, 党智财, Orolmaa Demberel, Tumurtogoo Onongyn. 中蒙边界中西段地层划分与对比[J]. 地质通报, 2016, 35(4): 503-518.
FU Chao, LI Junjian, TANG Wenlong, ZHANG Feng, REN Junping, DANG Zhicai, OROLMAA Demberel, TOMURTOGOO Onongy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strata in the mid-western part of Sino-Mongolian border area[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6, 35(4): 503-518.
Citation: FU Chao, LI Junjian, TANG Wenlong, ZHANG Feng, REN Junping, DANG Zhicai, OROLMAA Demberel, TOMURTOGOO Onongy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strata in the mid-western part of Sino-Mongolian border area[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16, 35(4): 503-518.

中蒙边界中西段地层划分与对比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strata in the mid-western part of Sino-Mongolian border area

  • 中国与蒙古交界地区,早前寒武系-新生界分布广泛,地层划分系统差别较大。以区域岩石地层组合及构造演化特征为背景研究认为,从新疆阿尔泰段至蒙古戈壁-天山段,地层具有连续性,可统一划分对比;并以额尔齐斯-布尔根断裂、喀拉麦里断裂、Borzon断裂及东蒙古-迭布斯格断裂为界,由西向东将中蒙边界中西段地层划分为阿尔泰地层分区、准噶尔-戈壁阿尔泰地层分区和北山-戈壁天山地层分区,并对区内地层单元进行了统一划分与对比。
  • 加载中
  • [1]

    王鸿祯, 何国琦, 张世红. 中国与蒙古之地质[J]. 地学前缘, 2006, 13(6):1-13.

    [2]

    李俊建, 刘新秒, 王国明, 等. 蒙古地质矿产概况[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273.

    [3]

    李俊建, 张峰, 任军平, 等. 中蒙边界地区构造单元划分[J]. 地质通报, 2015, 34(4):636-662.

    [4]

    王成源, Karsten W, Chuluun M. 蒙古古生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36(5):723-735.

    [5]

    陈文. 蒙古国地质构造概况及金成矿区分布特征[J]. 甘肃地质, 2009, 18(2):41-47.

    [6]

    李会军, 何国琦, 吴泰然, 等. 阿尔泰-蒙古微大陆的确定及其意义[J]. 岩石学报, 2006, 22(5):1369-1379.

    [7]

    赵同阳, 屈迅, 王克卓, 等. 阿尔泰造山带早古生代TTG侵入岩石组合的确定及构造意义[J]. 新疆地质, 2012, 30(2):165-171.

    [8]

    张二朋. 西北区区域地层[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8.

    [9]

    Badarch G, Lamb M A. Gombosuren Badarch-Problems of Terrane Tectonics[J]. Ulaanbaatar, 2008:97-100.

    [10]

    Badarch G, Minjin C, Tuingalag F. Gombosuren Badarch-Prob-lems of Terrane Tectonics[J]. Ulaanbaatar, 2008:92-96.

    [11]

    Windley B F, Alexeiev D, Xiao W J, et al. Tectonic models for ac-cre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J].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2007, 164:31-47.

    [12]

    Briggs S M, Yin A, Manning C E, et al. Late Paleozoic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Ertix Fault in the Chinese Altai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System[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07, 119:944-960.

    [13]

    Gibson T M, Myrow P M, Macdonald F A, et al. Depositional his-tory, tectonics, and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Ordovician and Devonian strata in southwestern Mongolia[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2013, 125:877-893.

    [14]

    Tomurtogoo O, Badarch. Mongolia. Geological map of Mongolia (at the Scale 1:1000000)and its explanatory note[M]. Mineral Re-sources Authority of Mongolia and Mongolian Academy of Scienc-es (MRAM-MAS), Ulaanbaatar, 1998:4-20.

    [15]

    Tomurtogoo O. Tectonical Map of Mongolia Boundary Area[M]. Ulaanbaatar, 2002.

    [16]

    肖序常, 汤耀庆, 冯益民, 等. 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构造[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2.

    [17]

    李廷栋. 中国西部及邻区地质图(1:250万)[M]. 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2.

    [18]

    李廷栋. 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J]. 中国地质, 2006, 33(4):700-710.

    [19]

    任纪舜.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l:500万)[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

    [20]

    何国琦, 李茂松. 中亚蛇绿岩带研究进展及区域构造连接[J]. 新疆地质, 2000, 18(3):193-202.

    [21]

    何国琦, 韩宝福, 岳永君, 等.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的构造分区和地壳演化[J]. 新疆地质科学, 1990, (2):9-20.

    [22]

    聂凤军, 江思宏, 白大明, 等. 蒙古国南部及邻区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球学报, 2010, 31(3):267-288.

    [23]

    潘桂棠, 肖庆辉, 陆松年, 等.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 中国地质, 2009, 36(1):1-28.

    [24]

    李春昱, 王荃, 刘雪亚, 等. 亚洲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M]. 北京:地图出版社, 1982:1-49.

    [25]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岩石地层[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9.

    [26]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27]

    刘源, 杨家喜, 胡健民, 等. 阿尔泰构造带喀纳斯群时代的厘定及其意义[J]. 岩石学报, 2013, 29(3):887-898.

    [28]

    连政, 陈君华. 富蕴县乌恰沟一带变质岩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J]. 新疆地质, 2011, 29(4):389-392.

    [29]

    刘伟, 刘丽娟, 刘秀金, 等. 阿尔泰南缘早泥盆世康布铁堡组的SIMS锆石U-Pb年龄及其向东向北延伸的范围[J]. 岩石学报, 2010, 26(2):387-400.

    [30]

    单强, 曾乔松, 李宁波, 等. 新疆阿尔泰南缘康布铁堡组钾-钠质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J]. 岩石学报, 2012, 28(7):2132-2144.

    [31]

    柴凤梅, 毛景文, 董连慧, 等. 阿尔泰南缘克朗盆地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岩年龄及岩石成因[J]. 岩石学报, 2009, 25(6):1403-1415.

    [32]

    魏荣珠, 董挨管, 李嵩, 等. 西准噶尔玛依勒山一带早泥盆世生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 地质通报, 2011, 30(1):101-105.

    [33]

    袁旭音, 周华平, 周涛发, 等. 阿尔泰诺尔特地区晚古生代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分析[J].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2, 23(1):20-29.

    [34]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35]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36]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 甘肃省岩石地层[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37]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38]

    赵恒乐, 曹福根, 李佳, 等. 阿尔金红柳沟北南华纪火山岩地质特征及锆石U-Pb SHRIMP定年[J]. 西部探矿工程, 2011, 9:107-111.

    [39]

    杨经绥, 吴才来, 史仁灯. 阿尔金山米兰红柳沟的席状岩墙群:海底扩张的重要证据[J]. 地质通报, 2002, 21(2):69-74.

    [40]

    袁超, 肖文交, 陈汉林, 等. 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钾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学报, 2006, 80(2):254-263.

    [41]

    石和. 新疆温迪尔喀拉上泥盆统地层划分对比[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5, 22(4):60-65.

    [42]

    杨高学, 李永军, 严镜, 等. 卡拉麦里地区黑山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J]. 新疆地质, 2011, 29(3):257-262.

    [43]

    杨宝凯, 李永军, 闫存兴, 等. 东准卡拉麦里地区苏吉泉一带黑山头组的厘定[J]. 新疆地质, 2011, 29(1):13-16.

    [44]

    樊婷婷, 周小虎, 柳益群, 等. 新疆大黑山东部姜巴斯套组下段的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沉积学报, 2011, 29(2):312-320.

    [45]

    汪帮耀, 姜常义, 李永军, 等. 新疆卡拉麦里姜巴斯套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意义[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33(3):237-245.

    [46]

    谭佳奕, 吴润江, 张元元, 等.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特征和年代确定[J]. 岩石学报, 2009, 25(3):539-546.

    [47]

    苏玉平, 郑建平, Griffin W L, 等. 东准噶尔盆地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及Hf同位素研究[J]. 科学通报, 2010, 55(30):2931-2943.

    [48]

    朱志新, 李少贞, 李嵩龄. 东准噶尔纸房地区晚石炭世巴塔玛依内山组陆相火山-沉积体系特征[J]. 新疆地质, 2005, 23(1):14-18.

    [49]

    袁文贤, 刘朝荣, 彭希龄, 等. 卡拉麦里山南麓巴塔玛依内山组岩性特征[J]. 新疆石油地质, 2012, 33(1):25-27.

    [50]

    马雪, 冯成贵, 虞卫东, 等. 新疆巴里坤县三塘湖北卡拉岗组火山岩特征[J]. 新疆地质, 2005, 23(3):234-238.

    [51]

    张明民, 陈红汉, 郑建平, 等. 新疆东北部三塘湖盆地卡拉岗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锆石U-Pb定年[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0, 29(4):400-408.

    [52]

    梁浩, 苟红光, 王志矿, 等.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卡拉岗组火山岩岩性及岩相特征研究[J]. 沉积学报, 2011, 29(6):1156-1163.

    [53]

    王仁冲, 徐怀民, 刘楼军, 等.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水西沟群层序地层特征[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5):601-608.

    [54]

    肖传桃, 赵聪会, 付莲.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水西沟群的地层划分[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6, 28(5):24-27.

    [55]

    李盛富, 王果, 魏安心, 等. 伊犁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层序地层学研究[J]. 铀矿地质, 2006, 22(1):23-28.

    [56]

    姜勇彪, 刘帅, 巫建华, 等.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谷鲁群沉积体系分析[J]. 铀矿地质, 2008, 24(1):17-23.

    [57]

    季军良, 朱敏, 王旭, 等. 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地层时代研究[J]. 地层学杂志, 2010, 34(1):43-50.

    [58]

    陈熠, 方小敏, 宋春晖, 等. 准噶尔盆地南缘新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记录的天山隆升剥蚀过程[J]. 地学前缘, 2012, 19(5):225-233.

    [59]

    王静永. 甘肃北山南带峡东地区敦煌岩群中花岗质正片麻岩的确认及其意义[J]. 甘肃地质, 2008, 17(3):22-26.

    [60]

    徐胜利, 王洁. 新疆东天山地区星星峡群的解体及地质意义[J]. 地质力学学报, 2011, 17(3):232-242.

    [61]

    赵如意, 胡能高, 陈云杰, 等. 新疆若羌县黑山梁地区北山岩群地质特征及构造环境[J]. 新疆地质, 2011, 29(4):398-402.

    [62]

    马智, 田毅, 龚全胜. 甘肃北山奥陶纪白云山组的沉积层序及地质意义[J]. 甘肃科技, 2005, 21(9):82-83.

    [63]

    杨怀龙. 新疆巴里坤泥盆系大南湖组生物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8:158.

    [64]

    张国英. 甘肃北山北部双沟山地区发现泥盆系雀儿山群地层[J]. 地层学杂志, 2008, 32(1):51-54.

    [65]

    张国英. 甘肃北山北部红石山地区泥盆纪雀儿山群及古孢子化石组合基本特征[J]. 西北地质, 2006, 39(1):83-88.

    [66]

    李生虎, 李文铅, 夏明, 等. 新疆东天山地区"大草滩运动"的建立与其地质意义[J]. 西北地质, 2002, 35(3):48-52.

    [67]

    李兆丽, 杨经绥, 刘钊. 东天山中段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2011, 27(1):181-192.

    [68]

    黄增保, 金霞. 甘肃红石山地区白山组火山岩地质特征及构造背景[J]. 甘肃地质, 2006, 15(1):19-24.

    [69]

    陈高潮, 魏仙样, 忤康林, 等. 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下石炭统白山组碎屑岩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意义[J]. 地质通报, 2011, 30(6):955-961.

    [70]

    魏海峰, 张国英. 北山霍勒扎德盖石炭系扫子山组岩石地层及古孢子化石特征[J]. 甘肃地质, 2008, 17(2):19-23.

    [71]

    王惠, 王训练, 邵积东, 等. 内蒙古西部北山地区甜水井-青山一带双堡塘组时代讨论[J]. 地质通报, 2007, 26(2):174-182.

    [72]

    杨帅师, 陈志勇, 康小龙, 等. 内蒙古西部北山地区中、上二叠统双堡塘组地层古生物特征[J]. 地质通报, 2005, 24(3):272-276.

    [73]

    马其鸿, 林启彬, 叶春辉, 等. 酒泉盆地西部赤金堡组与新民堡群的划分和对比[J]. 地层学杂志, 1982, 6(2):112-120.

    [74]

    牛绍武. 甘肃酒泉盆地晚期中生代地层[J]. 地层学杂志, 1987, 11(1):1-22.

    [75]

    张国英, 孙永君, 刘百成, 等. 甘肃北山红石山地区早白垩世地层的发现及其时代讨论[J]. 甘肃地质学报, 2005, 14(1):5-8.

    [76]

    薛沛霖, 旷红伟, 柳永清, 等. 甘肃酒泉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特征与早白垩世盆地演化[J]. 地质通报, 2013, 32(2/3):476-48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23
  • PDF下载数:  3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5-10-23
修回日期:  2016-03-11
刊出日期:  2016-04-15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