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
科学出版社出版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

徐纪人赵志新.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J]. 中国地质, 2010, 37(4): 967-977.
引用本文: 徐纪人赵志新.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J]. 中国地质, 2010, 37(4): 967-977.
XU Ji-ren, ZHAO Zhi-xin. a-Before generation;b-In generation;c-Co-seismism Causative mechanism and related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J]. Geology in China, 2010, 37(4): 967-977.
Citation: XU Ji-ren, ZHAO Zhi-xin. a-Before generation;b-In generation;c-Co-seismism Causative mechanism and related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J]. Geology in China, 2010, 37(4): 967-977.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

a-Before generation;b-In generation;c-Co-seismism Causative mechanism and related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2008 Wenchuan M8 Earthquake

  • 提要:根据地震震源机制、断层参数结果,结合GPS测定的同震位移场与构造研究的最新结果,综合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震源应力场、断层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域构造运动剧烈,2001年起始的地震活动高潮期的背景下发生的。其长达300 km的地震震源断层填补了青藏高原东缘1900年以来存在的8级地震活动的空区。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汶川8级地震震源处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东部,青藏高原东向扩张与四川盆地的抵抗是该区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西-东南东方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 说明汶川地震震源区域主要受到四川盆地、华南块体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并发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川盆地发生的东向上升;而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于青藏高原发生的西向下降构造运动是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的主要地震成因即地震发生机制。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48
  • PDF下载数:  148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刊出日期:  2010-08-24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