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沉积耦合关系

李振升, 彭光荣, 陈维涛, 蔡国富, 张丽, 黄荣燕.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沉积耦合关系[J]. 海洋地质前沿, 2024, 40(2): 50-58.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32
引用本文: 李振升, 彭光荣, 陈维涛, 蔡国富, 张丽, 黄荣燕.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沉积耦合关系[J]. 海洋地质前沿, 2024, 40(2): 50-58.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32
LI Zhensheng, PENG Guangrong, CHEN Weitao, CAI Guofu, ZHANG Li, HUANG Rongyan.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of th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Panyu 4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24, 40(2): 50-58.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32
Citation: LI Zhensheng, PENG Guangrong, CHEN Weitao, CAI Guofu, ZHANG Li, HUANG Rongyan.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of th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Panyu 4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J].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2024, 40(2): 50-58. doi: 10.16028/j.1009-2722.2023.032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沉积耦合关系

  • 基金项目: “十四五”重大科技项目(KJGG2022-03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振升(1988—),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油气勘探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lizhsh11@cnooc.com.cn
  • 中图分类号: P736;P618.13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of the Paleog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Panyu 4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 番禺04地区位于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缓坡带,番禺4洼在新近系发现多个油田,为“小而肥”的富生烃洼陷,但是古近系勘探尚未获得突破。结合录井、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过程、物源体系以及沉积充填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文昌期受NW向F1断裂活动控制,经历强烈断陷期、断陷萎缩期的构造演化过程;物源主要来自北部西江中低凸起,母岩类型为花岗岩,碎屑物质搬运距离中等,成分成熟度较高;研究区NW向断裂在早期NWW-NW应力方向控制下先活化,近EW向断裂在晚期NW-NNW向应力控制下后活化。NW向主要断裂在文昌组沉积早期活动性强,文昌组下段发育断控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文昌组沉积晚期基本不活动,文昌组上段发育坡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具备发育优质储层的条件;基于原型盆地恢复认为,研究区发育“早期断控、晚期坡控”的构造-沉积响应模式,文昌组上、下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沉积充填特征,存在由断控型扇三角洲向坡控型辫状河三角洲转变的特征。相对而言,文昌组上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砂体具“旁生侧储、近源成藏”特征,且埋藏更浅,砂岩粒度和分选磨圆更优,勘探前景优于文昌组下段扇三角洲前缘砂体。

  • 加载中
  • 图 1  番禺4洼构造和位置图

    Figure 1. 

    图 2  番禺4洼地层-构造演化综合柱状图

    Figure 2. 

    图 3  F1、F2断裂生长指数

    Figure 3. 

    图 4  研究区构造演化剖面

    Figure 4. 

    图 5  番禺04地区PY7井文昌组沉积相综合柱状图

    Figure 5. 

    图 6  番禺04地区顺物源方向、垂直物源方向地震相特征

    Figure 6. 

    图 7  研究区文二—文三段、文四段平均阻抗地震属性及沉积相平面图

    Figure 7. 

    图 8  番禺4洼砂岩类型三角图及西江中低凸起物源区岩屑类型图

    Figure 8. 

    图 9  番禺04地区文昌组2类不同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Figure 9. 

    表 1  研究区文昌组沉积期主要断裂要素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major sedimentary-controlling faults of the Wenchang Period in the study area

    断层落差/m延伸长度/km断层产状断穿层位主要活动时期
    走向倾向倾角/(°)
    F1断层205~69613.3NWWSW51T32—Tg文四—文三段
    F2断层519~1 0398.2EWSE61T32—Tg文二—文一段
    下载: 导出CSV
  • [1]

    彭光荣,庞雄奇,徐帜,等. 珠江口盆地陆丰南地区古近系全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藏有序分布[J]. 地球科学,2022,47(7):2494-2508.

    [2]

    施和生,高阳东,刘军,等. 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源-汇-聚”特征与惠州26-6大油气田发现启示[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22,43(4):777-791.

    [3]

    高阳东,林鹤鸣,汪旭东,等. 幕式裂陷控洼背景下的烃源岩分布及岩浆改造:以珠一坳陷番禺4洼为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1,41(3):151-160.

    [4]

    朱筱敏,黄捍东,代一丁,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层序格架与沉积体系研究[J]. 岩性油气藏,2014,26(4):1-8.

    [5]

    梁杰,张向涛,许新明,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J]. 现代地质,2018,32(4):750-757.

    [6]

    江宁,全志臻,彭光荣,等. 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以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为例[J]. 热带海洋学报,2016,35(4):102-111.

    [7]

    杨玲,陈开远,魏谋杰,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 4 洼陷文昌组层序地层划分[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187(4):187-190.

    [8]

    衣丽萍,陈开远,靳久强,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陷文昌组沉积充填模式[J]. 新疆石油地质,2012,33(4):440-443.

    [9]

    吴智平,胡阳,钟志洪. 珠一坳陷番禺4洼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区域动力背景[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9(4):1-9.

    [10]

    黄峰,彭光荣,温华华,等. “源-盖”联控成藏模式在番禺4洼的实践[J]. 断块油气田,2015,22(3):278-281.

    [11]

    朱俊章,施和生,舒誉,等. 珠江口盆地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与生烃潜力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3):301-306.

    [12]

    彭光荣,刘从印,吴建耀,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晚期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特种油气藏,2013,20(3):41-45,152.

    [13]

    石创,朱俊章,龙祖烈,等. 井震联合预测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烃源岩总有机碳[J]. 海洋地质前沿,2020,36(2):26-32.

    [14]

    杜家元,张向涛,刘培,等.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源-汇”系统分类及石油地质意义[J]. 地球科学,2021,46(10):3690-3706.

    [15]

    张向涛,刘培,王文勇,等. 珠一坳陷古近系文昌期构造转变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地球科学,2021,46(5):1797-1813.

    [16]

    林鹤鸣,刘培,汪旭东,等. 珠一坳陷始新世文昌组沉积期构造转换对源-汇体系的控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21,45(1):188-200.

    [17]

    彭光荣,杜晓东,姜素华,等. 基于古地貌和源-汇特征分析的烃源岩评价:以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为例[J]. 地学前缘,2022,29(5):188-202.

    [18]

    施和生,杜家元,梅廉夫,等. 珠江口盆地惠州运动及其意义[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20,47(3):447-461.

    [19]

    吴婷婷,张丽丽,吴哲,等. 珠江口盆地前新生代先存断裂特征及动力背景:以惠州凹陷和番禺4洼为例[J]. 海洋地质前沿,2022,38(6):54-62.

    [20]

    叶青. 南海北部陆缘晚中生代构造体系: 动力学以及对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构造的制约[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21]

    孙中强, 陈志豪, 申雯龙,等. 丽水凹陷古新统沉积相研究新认识[J]. 中国海上油气,2022,34(5):72-86.

    [22]

    陈长民. 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23]

    王绪诚, 杜家元, 张琴,等. 惠西南地区古近系转换带型源-汇系统研究及其勘探意义[J]. 中国海上油气,2020,32(5):44-53.

    [24]

    刘强虎, 朱筱敏, 李顺利,等. 沙垒田凸起西部断裂陡坡型源-汇系统[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7,42(11):1883-1896.

    [25]

    张丽,吴静,蔡国富,等.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文昌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矿物岩石,2022,42(4):116-127.

  • 加载中

(9)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4
  • PDF下载数:  224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23-02-20
刊出日期:  2024-02-28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