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页岩油的形成和分布理论综述

张欣, 刘吉余, 侯鹏飞. 中国页岩油的形成和分布理论综述[J]. 地质与资源, 2019, 28(2): 165-170.
引用本文: 张欣, 刘吉余, 侯鹏飞. 中国页岩油的形成和分布理论综述[J]. 地质与资源, 2019, 28(2): 165-170.
ZHANG Xin, LIU Ji-yu, HOU Peng-fei. A REVIEW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ORIES OF THE SHALE OIL IN CHINA[J]. Geology and Resources, 2019, 28(2): 165-170.
Citation: ZHANG Xin, LIU Ji-yu, HOU Peng-fei. A REVIEW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ORIES OF THE SHALE OIL IN CHINA[J]. Geology and Resources, 2019, 28(2): 165-170.

中国页岩油的形成和分布理论综述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白云岩对陆相湖盆泥页岩层系储层物性和脆性的影响定量研究”(编号4167211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欣(1995-),女,硕士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通信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路184号,E-mail//heinuwu@qq.com
    通讯作者: 刘吉余(196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石油开发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通信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路184号,E-mail//heinuwu@qq.com
  • 中图分类号: P618.13;P618.130.1

A REVIEW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ORIES OF THE SHALE OIL IN CHINA

More Information
  • 页岩油是指生成并滞留在烃源岩中,以游离或吸附状态赋存在地层微纳米级储集空间中,基本未运移或极短距离运移的低熟—半熟油气.通过总结泥页岩低孔低渗的特点,对页岩油的形成机制、演化条件、保存条件以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泥页岩中有机质的丰度、类型以及演化成熟度是泥页岩生油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生油能力较好的Ⅰ或Ⅱ型干酪根是良好的有机质类型,而Ⅲ型干酪根则以生气为主.在适当的埋藏深度下,达到生油门限,即可发生热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液态烃.弱水动力条件以及相对长时间稳定的构造活动,都能使得有机质及沉积物缓慢沉降并演化.陆上优质泥页岩由于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时代跨度大、陆相湖盆面积小、物源丰富且湖平面变化等原因,有利于页岩油气形成.

  • 加载中
  • 图 1  泥页岩生排烃演化模式

    Figure 1. 

    表 1  不同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有机质理论生烃量

    Table 1.  Theoretical hydrocarbon-generation quantity of organic matters

    TOC/% 生烃潜力/10-3(质量分数) 生烃转化率/% 生油/%
    1 300 30 0.05
    1 300 60 0.09
    1 500 30 0.13
    1 500 60 0.25
    2 300 30 0.09
    2 300 60 0.18
    2 500 30 0.25
    2 500 60 0.5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页岩油储层评价参数及标准

    Table 2.  Evaluation parameters and criteria for shale oil reservoir

    储层分类 TOC/% Ro/% 页岩厚度/m 有机质厚度/m 孔隙度/% 脆性矿物/% 黏土矿物/%c 杨氏模量/GPa 泊松比
    Ⅰ类(目标储层) > 4 0.7~1.1 > 40 > 15 > 6 > 50 < 40 > 20 < 0.25
    Ⅱ类(有利储层) 2~4 ≥0.5 ≥30 ≥10 ≥4 ≥40 ≤50 ≥18 ≤0.20
    Ⅲ类(无效储层) < 2 < 0.5 < 30 < 10 < 4 < 40 > 50 < 18 > 0.2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页岩油地质特征

    Table 3.  Geological features of shale oil

    聚集特征 分布位置
    边界特征 油气水关系 油气水、压力系统 平面位置 纵向分布 深度
    无明显圈闭界限 不含水或含少量水 无统一油气水界面,无统一压力系统 盆地斜坡和拗陷中心区 烃源岩内部 中深层为主
    下载: 导出CSV
  • [1]

    邹才能, 杨智, 崔景伟, 等.页岩油形成机制、地质特征及发展对策[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1):14-2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ktykf201301002

    [2]

    张金川, 林腊梅, 李玉喜, 等.页岩油分类与评价[J].地学前缘, 2012, 19(5):322-33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xqy201205031

    [3]

    周庆凡, 杨国丰.致密油与页岩油的概念与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4):541-544.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ytrqdz201204007

    [4]

    李吉君, 史颖琳, 章新文, 等.页岩油富集可采主控因素分析:以泌阳凹陷为例[J].地球科学, 2014, 39(7):848-85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qkx201407008

    [5]

    张廷山, 彭志, 杨巍, 等.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岩性油气藏, 2015, 27(3):1-10.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5.03.001

    [6]

    陆益祥.页岩油地址要素及甜点预测[D].武汉: 长江大学, 2017.

    [7]

    姜在兴, 张文昭, 梁超, 等.页岩油储层基本特征及评价要素[J].石油学报, 2014, 35(1):184-19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xb201401029

    [8]

    徐旭辉, 郑伦举, 马中良.泥页岩中有机质的赋存形态与油气形成[J].石油实验地质, 2016, 38(4):423-42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sydz201604002

    [9]

    宋国奇, 张林晔, 卢双舫, 等.页岩油资源评价技术方法及其应用[J].地学前缘, 2013, 20(4):221-228.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xqy201304018

    [10]

    王民, 石蕾, 王文广, 等.中美页岩油、致密油发育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J].岩性油气藏, 2014, 26(3):67-73. 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3.011

    [11]

    陈小慧.页岩油赋存状态与资源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 17(3):136-144. doi: 10.3969/j.issn.1671-1815.2017.03.020

    [12]

    王茂林, 程鹏, 田辉, 等.页岩油储层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化学, 2017, 46(2):178-190. doi: 10.3969/j.issn.0379-1726.2017.02.007

    [13]

    罗万江.油页岩热解过程及产物析出特性实验研究[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14]

    李梦雅.油页岩热解中间体的生成及反应特性[D].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7.

    [15]

    田春桃, 马素萍, 杨燕, 等.湖相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条件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4, 35(3):336-341.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ytrqdz201403006

    [16]

    曹怀仁.松辽盆地烃源岩形成环境与页岩油地质评价研究[D].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7.

    [17]

    赵喆, 钟宁宁, 黄志龙, 等.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增压规律及其含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26(3):344-348. doi: 10.3321/j.issn:0253-9985.2005.03.013

    [18]

    付茜.中国页岩油勘探开发现状、挑战及前景[J].石油钻采工艺, 2015, 37(4):58-62.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syzcgy201504023

    [19]

    邹才能, 朱如凯, 白斌, 等.致密油与页岩油内涵、特征、潜力及挑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 34(1):3-17.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wysdqhxtb201501002

    [20]

    刘招君, 董清水, 叶松青, 等.中国油页岩资源现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36(6):869-876.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ckjdxxb200606002

    [21]

    罗承先, 周韦慧.美国页岩油开发现状及其巨大影响[J].中外能源, 2013, 18(3):33-4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zwny201303005

    [22]

    卢双舫, 薛海涛, 王民, 等.页岩油评价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及研究趋势[J].石油学报, 2016, 37(10):1309-1322. doi: 10.7623/syxb201610012

  • 加载中

(1)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35
  • PDF下载数:  11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收稿日期:  2018-09-04
修回日期:  2018-11-22
刊出日期:  2019-04-30

目录